1月4日,记者跟随区农牧业局农技人员来到美丽河镇新安屯村裴学发家,看到他正在将散落在院子中的玉米棒收拢归堆。忙碌了一年的他面对金黄的玉米,是乐在脸上甜在心里。
裴学发边收拾玉米边说:“我们家没有水浇地,一年的收成全指望‘老天爷’,好年天收打把粮食,一遇干旱,就剩把草。去年我家15亩旱坡地种植的玉米全部采用农牧业局提供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产量那是没得说,并且粒大、颗颗饱满,我估计这一大堆玉米能打2万多斤,是往年的一倍多,山地变水地,以前想都不敢想,今年我家打算还种全膜玉米!”随后,裴学发又把我们带到了与他地挨地、垄挨垄的裴文山家。拿起裴文山家的玉米发现,玉米棒籽粒松散而发白,轻飘飘的,质量明显差于裴学发的玉米。裴文山说:“秋天收玉米的时候我就埋怨我老伴,当时我说也用新方法种,她偏不让,现在收成撵不上人家的一半儿,老伴也后悔了。今年我们决定12亩山地全部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
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玉米获得大丰收的不仅裴学发一户。新井子村柳桂清家的玉米给了记者更加直观的感受。柳桂清将15亩未脱粒的玉米棒整齐地堆放成了6米长、5米宽、0.9米高的大堆,按照每立方米玉米棒可出产850斤玉米粒算,柳桂清今年的玉米产量可达22950斤,平均每亩可产玉米1530斤,按现在市场价每斤0.81元算,柳桂清15亩山地玉米总收入为一万八千多元。
我区旱地面积17.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37%,十年九旱是我区气候特点。严重的春旱导致春季大面积山坡地不能及时播种、出苗不齐导致减产甚至绝收。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山丘区村农民收入,成为我区农技人员的攻关难题。通过考察学习、试验示范,区农技人员引进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该技术适用于相对平缓的山坡地,由于地面全部被地膜覆盖,抑制了土壤水分蒸发;由于播种在垄沟,下雨时,雨水可以直接流入垄沟到达植物根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把无效降雨变为有效降雨,提高了出苗率;同时,全膜覆盖还可以提高地温,延长作物生育期,每年4月10日即可播种,比常规播种提前20天,从而起到稳产增产的作用。据对比测算,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每亩可增产400~600斤。
为了促进我区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应用,真正破解干旱缺雨对全区粮食生产的束缚,实现轻简、高效、节约、环保的农业发展目标,2012年,区农牧业局举办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培训班,邀请赤峰市农业专家现场授课,各镇分管农业工作的副镇长、农业站站长、重点村负责人及种植业大户参加了培训。春耕前,区农牧业局专门派出农技人员对新井子村、新安屯村、小五家村、黄安铺村、山前村等农民积极性高、接受能力强的重点村,分村进行了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培训,现场讨论和解答农民的疑问。
在推广中,区农牧业局充分运用宣传教育、政策引导、利益驱动、示范带动等多种方法,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区农牧业局筹措资金为购买全膜双垄沟播机的农民进行补贴,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农机的积极性。为确保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成功,春播时期,区农牧业局成立专项工作组包村定点蹲守,督促农民及时按技术要求播种,并现场解决在播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今年还多次组织我区部分镇村干部、种植大户到松山区及我区小五家村实验对比地块进行了现场观摩。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做到突出重点、抓点带面,集中人力、财力和技术优势,按照“种植一块成功一块,种植一点引导一片”的原则,2012年,我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5000亩,增产300万斤,为农民增收240万元。
今年,通过积极争取,自治区农牧业厅将全膜双垄沟播机列入农机补贴范围,降低了农民购机成本,农民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播种玉米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报名购买全膜双垄沟播机的农民已达到40余户。据区农牧业局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今年我区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面积将达到2万亩,增产粮食1200万斤,增收1000万元。(专刊记者 宋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