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七届一次人代会以来的五年是我区农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里,我区坚持以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为指导,结合区情实际,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五年里,我区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扩张“菜、乳、肉”主导产业基地规模,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上档升级;
五年里,我区着力引进和培育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五年里,我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积极打造以和润农业为核心的农业科技园区和研发中心,推动涉农科技力量横向联系,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跃步走上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康庄大道。
基地建设提档升级
在下坎子葡萄种植园区里,一座座葡萄大棚错落有致,种植户葛广军告诉记者:“你尝一尝,咱们的葡萄味道鲜美、甜度高,你看一看,咱们的葡萄颗粒均匀饱满、色泽鲜艳,今年的葡萄还没等收获就被订购一空了,有的甚至卖到了15块钱一斤的高价。”后美丽河村村民荆玉华在朝阳山设施农业基地承包了35个温室大棚,今年一年收入就超过了100万元。在我区设施农业大规模兴建的浪潮里,像葛广军、荆玉华这样的种植户不胜枚举。
我区是全市工业大区,工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绝对优势,加上我区地域面积较小、人均耕地不多、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处于弱势地位,农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不高。然而,面对基础薄、底子弱的现状,宝山儿女没有被困难吓倒,全区上下持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按照“围绕干线、集中连片、坡地为主、效益优先”的工作原则,不断做强菜、乳、肉三大产业,持续推进现代农业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基地规模化、服务社会化发展。经过精心培育和持续发展,如今,“菜、乳、肉”已经成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截至2011年末,全区奶牛存栏4.1万头,累计产奶量达到11.1万吨;生猪存栏8.1万口,出栏7.2万口;肉牛存栏4.3万头,出栏4.7万头;肉羊存栏6.45万只,出栏6.55万只;肉鸡存栏310万只,出栏790万只;设施蔬菜面积达到了11万亩。
设施农业迅猛发展。我区相继建设了美丽河绿源蔬菜产业园区、元美蔬菜产业园区、五家蔬菜产业园区、朝阳山蔬菜产业园区、马架子蔬菜产业园区、大三家设施农业园区、兴源蔬菜产业园区、风水沟木兰山设施葡萄园区、大北海现代农业科技园区9个规模大、水平高的设施农业园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2万亩,年蔬菜产量达到66万吨,预计到今年年末全区保护地蔬菜面积将达到13万亩,蔬菜产量可突破70万吨。我区还大力调整设施农业种植结构,加快发展设施水果、设施花卉、设施食用菌,以此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设施葡萄定植面积达到了1.93万亩,设施花卉及食用菌达到了0.35万亩、1200万单位。设施花卉在巩固花卉育种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鲜切花和盆栽花,平庄镇马架子村温室花卉种植已经发展到90栋,可年产鲜切花320万株。
奶牛产业巩固提升。我区相继新改扩建了同心、永富、天泽、绿源、永利、玉皇、嘉峰等奶牛养殖小区基地。奶牛存栏量达4.1万头,年产鲜奶12万吨,升级为伊利牧场园区后奶价平均由原来的每斤2.7元提高到每斤3.1元。
畜牧养殖业发展壮大。新改扩建了玉成肉牛养殖小区、玉明肉牛养殖场、风水沟大北海肉羊养殖小区、长胜肉驴养殖小区、新地肉驴养殖小区、西六家肉鸡养殖小区、五家镇北台子养羊专业合作社、美丽河镇小五家养羊专业合作社等养殖基地,为我区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引进温氏集团建设生猪养殖项目,配套建设玉米收储中心、饲料厂、种猪场、行政和技术服务中心,该项目满负荷生产后,将实现年上市商品猪60万头的规模,每年可实现产值10.5亿元以上。
龙头企业迅猛发展
区委书记李廷玉强调,要牢固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区长张子明指出,实践证明,要想把现代农业发展好,没有龙头企业的介入是不可能的。龙头企业在带动农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把政府的政策惠及到千家万户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我区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以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为主,以扶持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在大力引进培育龙头企业的同时,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创新,鼎力支持龙头企业达标升级,努力改变龙头企业总量少、规模小、实力弱、起点低的现状,培育了一批资金实力强、信誉程度高、致富效果好、带动能力大的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群体迅速扩张,成为我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县域经济的增长点。到2011年,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7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达到36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完成增加值9.5亿元,实现利润4.7亿元,实际上缴税金2.1亿元。规模以上流通企业24家,实现交易额27亿元,实现利润1.1亿元。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达到2.86万户,辐射农业、林业、畜牧业、特色产业等生产流通的各个方面,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覆盖全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成为推进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主力军。
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崛起了一批实力较强的重点骨干企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菜、乳、肉”等主导产业都形成了一批具有较强资本实力、生产规模和带动能力的骨干龙头企业。截至2011年年末,全区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加工及流通企业达到8家,销售收入达到24亿元。目前,我区已经拥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7家。涌现出了以草原兴发为代表的肉禽加工龙头企业,以大牧场、干哥俩为代表的肉牛、肉羊加工龙头企业,以伊利乳业为代表的乳业加工龙头企业,以瑞阳化工、恒升淀粉为代表的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以四海同心、吉太生物为代表的饲料加工龙头企业,以康绿源、和润农业为代表的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以新发地市场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流通行业龙头企业,为带动我区农牧业经济结构调整,延长产业链条,增加农牧民收入提供了强劲引擎。
龙头企业优势突出,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历经几年发展,我区主导产业主要农畜产品都形成了初步的加工流通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成功打造了2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自治区著名商标、7个赤峰知名商标。大牧场系列产品、干哥俩系列产品、伊利系列产品等在国内都具有相当高的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康绿源蔬菜向北销售至满洲里,出口俄罗斯、蒙古,向南销售至福建、广东并供应香港。杂粮杂豆在全国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并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一些特色产业产品如植物功能多肽等在全国占据主导地位。
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互惠双赢,积极探索利益联结模式。2011年,全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累计带动2.8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占全区农牧户总量的69.8%。农牧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6000元,占全区农民纯收入的61.2%。一些龙头企业通过签订合同、开展合作、土地入股等形式与农民结成了或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关系,通过订单农业、建立生产基地等形式收购、加工农畜产品,通过订单合同的方式稳定了产销关系,逐步建立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有效提高了农牧民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区20%以上的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产销合同关系,在建立原料基地的同时,龙头企业还与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中介组织签订订单,在稳定了原料来源的同时,也保障了农民的经济利益。
科技支撑作用凸显
在今年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召开期间,前来和润园区参观的北京中农富通园艺有限公司的技术部经理亓德明和他的同事参观了连栋温室、常规和嫁接育苗区后不禁感叹:“这次来到和润公司是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的,我们不相信和润种苗的科技含量真的有农博会上说的那么高,现场看完后才知道,和润的科技含量真高!技术先进,设施一流!”
多年以来,我区坚持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坚持走“公司+科技+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标准化农业转变。我区狠抓农业高新科技企业发展,促成内蒙古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赤峰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多家农业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增加了与其他农业技术机构的交流。我区还支持和润公司成立了北方设施农业研究院,支持该公司进行新产品的研发和引进工作。如今,该公司可年向我区及周边地区供应优质种苗1.2亿株。在和润占领种植业制高点同时,大牧场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独创了肉制品保鲜及风味保持技术,摘取了肉类加工高温灭菌和保持产品完美品质的“桂冠”,把大草原的农畜产品转化为开袋即食、营养丰富的草原特色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夺得自治区肉食品加工业“头筹”。
“去年和前年我们在谢家营子村搞试点种植,同等条件下,半膜种植较普通种植增产15%到20%,而全膜双垄沟播栽较普通种植增产30%,所以,今年我区推广种植1.5万亩。”农技推广站工作人员蒋会云说。我区建立了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大胆创新深入农村实践的激励机制,不断完善以政府为主导,科技人员、农民、企业家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成立专家组、聘任农技人员、遴选科技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组织开展专家、技术指导员、示范户的培训,提高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意识、水平和能力,提升现代农业经营水平,农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我区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面积7.91万亩,筹集资金180万元启动了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多次召开现场会推广日光温室玉米秸秆反应堆技术、白僵苗防治玉米螟、做水点种等适合我区农业发展的新技术。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我区每年都举办各类农牧业科技知识培训班,开通了远程教育,农民可通过电视、网络等多种途径获取知识,提高技能。仅2012年,全区组织举办农牧业科技知识培训班45期,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发放资料3万余份。一系列举措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今,我区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67%。(宋元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