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快讯
这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怎么看、怎么办的科学指引

《求是》杂志编辑部


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均比去年四季度有所回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最终消费支出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9.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2%……今年以来,面对国际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国内疫情多点散发等带来的多重考验,中国经济迎难而上,总体实现平稳开局。

这些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科学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坚持鲜明问题导向,正确认识把握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指引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迈出新的一大步,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面临许多新的重大问题,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2021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当下和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文,是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重要讲话的一部分。在这篇重要文章中,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五个重大问题:

第一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

第二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

第三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

第四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第五个问题: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

这五个问题,是关系新发展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而紧迫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篇重要文章中,对这五个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全党要把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这篇重要文章的精神,同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党中央大政方针落实到位,不断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

稳步迈向共同富裕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既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切实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要创造条件、完善制度,稳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图片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近年来,各地持续推进农田水利设施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良种、先进农机装备攻关和推广应用,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致富增收。图为2022年4月29日,工作人员在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河北省张家口市塞北管理区农业基地播种胡萝卜。 新华社发 武殿森/摄

“我们要探索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同时有效控制资本的消极作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分析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明确要求规范资本行为,“既不让‘资本大鳄’恣意妄为,又要发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鲜明强调“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总书记提出六点要求:一是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使各类资本都不能横冲直撞;二是防止有些资本野蛮生长;三是反垄断、反暴利、反天价、反恶意炒作、反不正当竞争;四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要抓紧完善,已有法律法规的要严格执法监管;五是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六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

“对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问题。”

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是整个经济最为基础的部分,加强初级产品供给保障,是现实所需也是长远战略,事关我国持续稳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初级产品供给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要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夯实国内产量基础,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强调“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等。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八连丰”,自然资源利用取得重大进展,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初级产品消费量快速增加,初级产品进口依存度已经比较高,有的还在上升。初级产品供应的严重缺口有可能演变成为“灰犀牛”事件,特别是粮食安全更是不容有半点闪失,“必须加强战略谋划,及早作出调整,确保供给安全。”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以强烈的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就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从四个方面作出战略部署。

一是坚持节约优先。我国是人口大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资源约束问题还比较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坚持节约优先,在这篇重要文章中又从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进一步强调:在生产领域,要推进资源全面节约、集约、循环利用,降低单位产品能耗物耗,加快制造业技术改造,提高投入产出效率;在消费领域,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过度消费,深入开展“光盘”等粮食节约行动,广泛开展创建绿色机关、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等行动。

二是增强国内资源生产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点要求:一是加大勘查力度,实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提高海洋资源、矿产资源开发保护水平;二是明确重要能源资源国内生产自给的战略底线,发挥国有企业支撑托底作用,加快油气等资源先进开采技术开发应用;三是加强国家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建设,在关键时刻发挥保底线的调节作用;四是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扩大国内固体废弃物的使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三是优化海外资源保障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以互利共赢的方式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有效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同有关国家的能源资源合作,扩大海外优质资源权益。

四是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越是有粮食吃,越要想到没粮食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农产品供给安全问题”,明确要求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确保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提高油料、大豆产能和自给率。

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

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是我们治党治国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重大原则。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清醒认识内外环境新的重大变化和面临的风险挑战,把保证国家安全作为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指引全党统筹发展和安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保障金融安全,反复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也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要“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国内经济“三期叠加”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新的重大成就,金融体系防控风险能力显著增强。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怎么看?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现在,我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很多,但总体可控。”一方面,对前一阶段有效处置影子银行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强调“新的风险仍在发生,‘黑天鹅’、‘灰犀牛’事件不断”,并从“长期累积的结果”、“监管能力和制度缺陷”等五个方面透彻分析了原因。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发挥好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见微知著,抓早抓小,着力避免发生重大风险或危机”。

关于下一步的风险处置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抓好处置工作,并作出重要部署。要依法合规,加强金融法治建设,探索建立定期修法制度。要压实责任。压实地方党政同责,负责属地维稳和化解风险;压实金融监管、行业主管、纪检监察等部门责任,按照各自职责推动风险化解;压实企业自救主体责任,制定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要强化能力建设,提升监管科技水平,补齐监管短板,加强金融监管干部队伍建设。要有充足资源。抓紧设立金融稳定保障基金,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行业保障基金在风险处置中的作用,研究制定促进金融机构兼并收购和化解不良资产的支持政策;地方要主动盘活存量资产,化解风险;企业股东要首先承担风险损失,直至股本清零。要各方广泛配合,金融业建立一体化风险处置机制,充分授权,统筹协调,提高跨市场跨行业统筹应对能力。总书记还特别强调,对一些房地产企业的风险要格外重视,各地要切实担起责任、强化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稳步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

“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的重要讲话中郑重阐明中国立场、作出庄严承诺。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推进“双碳”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党中央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批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新发展阶段,推进“双碳”工作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顺应技术进步趋势、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迫切需要,是主动担当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在这篇重要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实际问题、原则要求、工作部署等方面,深刻阐明“正确认识和把握碳达峰碳中和”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从实际问题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碳冲锋”、“一刀切”、运动式“减碳”甚至“拉闸限电”,“都不符合党中央要求”;明确指出:“绿色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的复杂工程和长期任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脱离实际。如果传统能源逐步退出不是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冲击。减污降碳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

图片

  

  

理论对规律的揭示越深刻,对实践的引领就越有力。我们党正是在探索、总结、提高的螺旋式上升中,正确认识和把握不同阶段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征程上,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无论发展环境多么复杂,中国号巨轮一定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