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来,他用平凡书写真情,用实际行动发光发热,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鼓舞人、带动人,用自己的无悔奉献,留下一段段温暖的回忆。他是元宝山区五家镇民政办兼计生办主任,也是元宝山区科技特派员,他就是不忘初心的“赤峰好人”刘宝山。
苦觅出路,发展产业,他是群众致富的“钱袋子”
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刘宝山带领团队先后到河北、北京、山东各地考察,在镇村的支持下,五家镇成立了食用菌领导小组。引进来,就要让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没有场地,他与五家矿协调,租用闲置的7栋温室;没有办公场所,他就与区商务局协调租用他们闲置的10亩院落;缺技术,他就请专家来指导,派年轻人外出培训;没有资金,他就借贷款,找亲朋好友筹措,他想尽一切办法,让更多的村民找到发展新路子。有人说:“宝山啊,从家庭来说,你损失太大了,不值得啊!”刘宝山却说,“从科技特派员的责任和担当来说,舍小家顾大家,值!”
扶贫帮困,慷慨解囊,他是困难群众的“造血机”
村民隋小燕,一家三口人,丈夫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一条腿,家庭一下陷入困境。刘宝山来到她家作食用菌种植的动员工作,隋小燕说:“我家的情况你也看到了,劳力没有,场地没有,资金没有,要说学技术,我们两口子加起来认识的字有数。”刘宝山说:“你家的情况我早知道,我都给你设计好了,技术我来管,资金我给你借,场地我给你联系。”隋小燕还是不放心,说,赔了咋办?刘宝山似乎早就料到她会这样说,笑着信心满满地说:“你只管干,赚了算你的,赔了算我的。”2004年春季,隋小燕投料1万斤,占地300平方米,四个月实现产值1.2万元,纯获利8千元。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目前,由刘宝山发起的五家食用菌协会,年产鲜菇3.5万吨,可获纯利3000多万元,其中让50多名残疾人走上致富之路。
冲锋在前,逆风飞扬,他是疫情防控的“盾牌”
2020年春节前后,一场波及全国的新冠疫情汹涌而来,刘宝山第一时间加入了一线防控工作。他始终带头冲在先,啃最硬的骨头,打最艰难的战役,与病毒赛跑,与时间赛跑,外防输入、内防传播,第一时间筑起了五家社区疫情防控安全防护墙。从入户走访排查到宣传防疫知识,从统计报表汇总到社区卡点巡查值守,从为村民测量体温到为返乡人员送物资关怀,管辖范围里,处处留下了刘宝山忠于职守的身影。一个多月里,刘宝山坚守岗位,指挥工作,每天超负荷工作,50多岁的他犯了高血压,但他边吃药边工作,举重若轻。别人心疼他,但有他在,大伙心里踏实。
榜样就在我们身边,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都在平凡的生活和工作岗位上,用善行义举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刘宝山一直默默工作,乐此不疲地奉献自己,也潜移默化地感染着身边的人和事,传递着爱心,以星星之火点燃公民义务奉献精神的浓厚氛围。
记者/魏珊
编辑/张力凡
审核/褚琦
终审/陶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