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宝珍,女,汉族,1959年出生,通辽市科尔沁区红星街道高家窑社区居民。
自古以来,孝老爱亲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繁衍生息、代代相传的传统。孝老爱亲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责任。在科尔沁区红星街道高家窑社区,居民景宝珍虽身患残疾,却几十年如一日照顾残障家人,她让孝爱成为这个平凡家庭的光,照亮他们前进的方向。
她是尽心尽力的儿媳
景宝珍一出生就患有小儿麻痹症,自身的身体缺陷,更让她懂得亲情的弥足珍贵。30多年前,景宝珍嫁给同村的尹贵山成为夫妻,在得知尹贵山的母亲患有精神疾病的情况下,她仍然没有犹豫,用她自己的话说:“老人生病了,更需要有人照顾,我是儿媳妇这事我不能躲。”于是,从嫁过来以后,每日洗衣做饭种地,照看生病的婆婆是她生活的全部。十多年前,家里的其他子女要接婆婆去家里住,景宝珍第一个反对,重病的婆婆平时什么都不记得,却拉着她的手哭,那一刻,景宝珍的泪也落下了,这是一份浸润了真情的信任与不舍,自那以后婆婆一直由她照顾。
1993年的腊月,寒风刺骨,婆婆在景宝珍照顾孩子的空当意外走失了,正值夜里,景宝珍穿上单薄的衣衫找了整整一个晚上,她顾不得刺骨的寒风,也顾不得家里嗷嗷待哺的孩子,步行七、八公里在周边村子寻找……两天后,婆婆找到了,看到婆婆冻红的手,她心疼地哭了,却已然忘记自己的手也已经新添冻疮。
她是不离不弃的妻子
抒写平凡的日子,总会有人间的真情,这份真情包含了夫妻间的不离不弃。在与尹贵山生活的日子里,景宝珍知足而幸福。2008年,58岁的老伴突发脑血栓丧失了劳动能力,一时间家庭的重担压在了景宝珍一个人的身上。面对生病的婆婆和丈夫,景宝珍展示出了一个平凡女性的刚毅,一个人扛起了这个家。
面对高昂的医疗费用,她将丈夫带回家自己来进行康复训练。她经常咨询医生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按摩理疗、换药、测体温等医疗技能。翻身、擦洗、按摩……景宝珍不知重复了多少遍。寒风凛冽的冬季,景宝珍要给丈夫换几十次尿布,冷水的浸泡让她双手皲裂;炎热的夏天,为防止丈夫生褥疮和肌肉萎缩,景宝珍拖着自己残疾的身体,费尽力气每隔两三个小时就帮他翻一下身,还要给丈夫按摩双腿。看着妻子精心地照顾自己,尹贵山总是悄悄地把眼角的泪水擦拭掉。
12年间,在景宝珍无微不至的照顾呵护下,丈夫从没得过褥疮,也从没有得过其他并发症……常年下来,每天不到5小时的睡眠和大量的体力活,让本就残疾的景宝珍在走路时只能用手扶着腿慢慢挪。为了节省支出,她常年用凉水洗被罩、衣物,她的十个手指关节粗大,一到阴雨天就疼痛难忍。不过,看着丈夫一天天好起来,景宝珍觉得日子过得特别有盼头。
她是邻居们的知心大姐
由于婆婆的病情特殊,婆婆的身边时刻需要家人陪伴,景宝珍便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婆婆身上,寸步不离。因而,景宝珍很少出门,左邻右舍的邻居们时常来家里坐坐,陪她聊聊天。张桂兰是景宝珍20多年的老邻居了,看着景宝珍几十年为婆婆洗洗涮涮,心里满是敬佩:“我们都挺佩服她的韧劲,30多年了,天天守着婆婆笑呵呵地照顾老人,从来没有抱怨的时候,真是有孝心啊。她太善良了,我们经常找她聊天,她就是我们的知心大姐。”2019年95岁高龄的婆婆走了,带着景宝珍的不舍和30多年的婆媳情,虽然老人身患疾病,却在这许多年的日子里,感受到了温暖与关爱,这份孝道也成为社区居民津津乐道的佳话。
如今,景宝珍的儿子早已成家立业,家庭的负担减少了许多。半生的艰苦终于换来如今的甘甜,她的善良、执着、真诚,让这个小家溢满了爱,也让一位女性的光辉焕发的更加光彩夺目。2020年,景宝珍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七届道德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