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需要就是我工作的价值
兴安盟科右中旗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 赵艳丽
赵艳丽1998年开始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002年担任科右中旗额木庭高勒苏木司法所所长,2017年调到科右中旗司法局,在基层司法所工作20年。
一心为民 被当地群众称为“贴心人”“女包公”
当时,赵艳丽所在的苏木有16个嘎查37个艾里,5202户,19470口人,其中蒙古族占总人口的86.4%。
工作之初,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解答不了群众咨询,也无法调解矛盾纠纷,为了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她买来法律书籍自学。同时,还虚心向身边的领导、同事请教。
赵艳丽记得第一次独立调解疑难复杂纠纷的情形。那是2001年8月,双合嘎查村民因停电要集体去苏木政府上访。得知情况后,她立即向领导汇报,并主动请缨去处理此事。赵艳丽深入到全屯42户村民家中,逐家逐户走访调查。原来,双合嘎查因欠6700多元电费已被停电半年之久。村民们每天干完农活回家时已经天黑,这半年来,只能点着蜡烛、打着手电筒烧火做饭。当赵艳丽看到已经驼了背的张大娘在微弱的烛光下弯腰洗菜、做饭的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村民们就连用电饭锅做饭都成了奢望。
在调查中她发现,该村各户从未欠过电费,是因为嘎查频繁更换电工,收上来的电费没有及时上缴或被挤占。她把电工找来调查核实情况,并亲自到电管站核对电费,经过10天紧张忙碌,终于弄清楚了6700多元电费的去向,如数追缴回来、补交上去。
当电管站合上电闸,全屯家家户户的灯一下亮起来的那一刻,村民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跳跃,对赵艳丽这个司法所的新兵竖起了大拇指。大娘、大嫂们纷纷跑过来抱住她,兴奋得欢叫:来电了,太好了,谢谢你!……”
那一刻,赵艳丽和乡亲们一起流泪、一起欢笑。那一刻,嘎查领导紧紧握住赵艳丽的手,一遍遍地表达着感谢之情!那一刻,赵艳丽豁然有了一种成就感!自那以后,每次下乡,乡亲们见到她都特别亲切,会主动打招呼,谁家做点好吃的,还惦记着给她打个电话。
赵艳丽担任额木庭高勒苏木司法所长的15年间,苏木连续多年“无群体性上访事件”发生。当地百姓把她当成“贴心人”,还送了一个外号“女包公”。
创新普法形式 打通普法宣传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2017年10月,赵艳丽被调到科右中旗司法局普法与依法治理股任股长,负责全旗普法宣传工作。
为提高农牧民群众法律法规意识,赵艳丽结合全旗新时代新型农牧民素质提升工程、全旗草原综合服务轻骑兵下基层活动、“三下乡”“双书记周例会”“扫黑除恶”等宣传活动,深入到科右中旗12个苏木镇各嘎查、社区巡回宣讲。在科右中旗开展“脱贫攻坚战”期间,她把党的理论政策与法治宣传有机结合,宣传党和政府的惠农政策,让贫困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为了提升普法宣传效果,创新普法形式,大力开展“法律六进”宣传活动。截至目前,科右中旗已经组建17支“法治乌兰牧骑”队伍,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案释法的经典案例编制成乌力格尔、好来宝、小品等法治文艺节目,深入嘎查、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法治文艺下乡”惠民演出,让群众在欣赏文艺节目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学习到法律知识。促使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社会道德风尚明显好转。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蔚然成风,成为新时代新农村的新气象,营造了浓浓的“暖心政策”宣讲氛围。
为了使每一次宣讲都让党员、干部、群众入耳、入脑、入心,赵艳丽坚持用真心实意打动听众,坚持用心灵去温暖心灵,在法律政策宣讲中,她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战“疫”第一线党员冲在前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旗委组织部牵头成立党员特遣队。赵艳丽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党员特遣队,但被退回来,因为年龄超标,不符合条件,要40岁以下的党员。经过协调后,党员特遣队年龄条件放宽,身体允许的50周岁以下党员都可以报名。赵艳丽被任命为党员特遣队14组组长,先后负责在铁路道上西日嘎路口卡点和老农行家属楼执勤。
赵艳丽这么一带动,中旗司法局先后有47人报名投入到一线执勤。
赵艳丽在一线执勤长达55天,执勤时间从早上5点半到晚上9点半,分三班倒班。天气恶劣,执勤环境恶劣,油漆路就是办公场地,轿车机器盖就是办公桌。她每天认真细致做好执勤卡点体温检测、信息登记、车辆排查、统计汇总等工作,同时,大力开展“两法一条例”宣传。
为了照顾组内孩子小的女同志,赵艳丽把自己调到早班。一个早班5个小时站下来,手脚冻得抓心挠肝的疼。回到家,手脚一时半会儿都缓不过来,被冻了的脸缓过来之后,涨得红红的。
每当站累了、冷了、渴了、饿了的时候,赵艳丽就看一眼迎风飘扬的党旗,心里就有一股暖流,就挺过去了。
疫情结束了,她的“老寒腿”却犯病了,两个膝盖就像掉进了“冰窟窿”,直往外冒凉风,两条腿就像被灌了铅一样,又肿又胀又疼,夜里疼的睡不了,疼的直抹眼泪……“想一想武汉与疫情搏斗的医护人员、那些驰援湖北的军人,他们随时都有感染的危险都不怕,我在大后方,冻点算什么?”赵艳丽说。
甘守清贫 舍小家为大家
赵艳丽的丈夫是个农民,没有工作。双方父母都身患重病,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她说:“我能坚持走到今天,离不开亲人对我的支持和理解。”
工作之初,赵艳丽骑自行车下乡要走几个小时,极不方便。1999年,家里人给她买了一辆男士摩托车,以后赵艳丽骑着它在辖区内穿梭,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这辆摩托车大大缩短了她到达纠纷现场的时间,但也让年纪轻轻的她备受“老寒腿”的折磨。冬天最厚的棉裤有二斤重,厚到可以把棉裤立在那儿。但就这样,骑摩托车行走在凛冽的寒风中,一会儿就被风打透了,妈妈就在她棉裤的膝盖处,又缝上一块羊皮,这可好,无论是坐着还是站着,她的膝盖都是鼓着的。丈夫心疼她,2009年拿出多年积蓄买了辆轿车,农闲时跑出租,平时就为她下乡提供义务服务。
有一次正赶上秋收,忙得不可开交,赵艳丽接到嘎查一个紧急的求助电话,丈夫无奈,只好放下手中的活儿和她一起下乡,这让赵艳丽十分愧疚。她对丈夫说:“对不起,我不但不能帮你收地,还给你添乱”。他说:“别说了,事儿都赶到一起了,你也没办法”。
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司法所只剩赵艳丽一个人,之后的5年时间,每当上级来检查工作,丈夫就主动到所里帮忙打扫卫生、沏茶端水。因为不放心她一个人下乡调解,丈夫自己花钱加油陪她一起下乡,一时间被领导、群众调侃她们是“夫妻”司法所。对于工作,赵艳丽充满欣慰,但对于家庭和亲人,她充满了无限的愧疚……
2015年,赵艳丽自费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考取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学习期间,孩子感冒发烧,丈夫打来电话,在征得家人的支持后,她坚持学完回家。
赵艳丽想到自己的工作能为社会和谐稳定做贡献,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添一份力,她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从事司法行政工作24年来,赵艳丽最大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群众需要,就是我工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