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醉美草原的金秋盛景、阿斯哈图石林的神奇幽深、红山文化的厚重瑰丽……让我市在十一黄金周期间获得了9.4亿元的旅游收入。
昔日的绿水青山变成了今朝的金山银山。
刚刚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为我们坚定了绿染赤峰万象峥嵘的信念和信心: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厚植绿色发展根基,培植绿色发展优势,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推向更深层次,坚决守好这方碧绿、这片蔚蓝、这份纯净,让绿色成为赤峰的底色。
近年来,我们见证了市委、市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相关部门制度出台的密度、执法监管的尺度和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深度。而这些也换来了赤峰生态环境改善的加速度: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由81.1%提高到95.1%,地表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50%提高到83.3%,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全市森林覆盖率、草原综合植被盖度实现双提升,分别达到35.8%和62.6%。每一抹绿色都凝结着赤峰人矢志不渝的精神和辛勤付出的汗水,每一分数字的提高都为赤峰积淀下宝贵的财富,让建设绿色赤峰充满底气、更有力量。
建设绿色赤峰,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达里诺尔湖碧波荡漾,阿鲁科尔沁草原牧歌悠扬,马鞍山林场百鸟飞翔。绘就绿色赤峰生动画卷的是已经深入人心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我们要全面落实河湖长、林草长制,加快西辽河上游、达里湖等重点流域生态治理,严格执行森林草原保护制度,继续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好转。
建设绿色赤峰,离不开加大污染防治力度。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壤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近年来,我市的污染防治工作成绩斐然,绿色赤峰、绿色发展还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保持攻坚势头不松、力度不减。我们要实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强化从水源地到水龙头全过程监管,落实土壤分类管控措施,全力以赴推动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建设绿色赤峰,离不开向绿色低碳转型。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市向绿色发展转型的必答题,我们必须依托风、光等清洁能源,发展新能源产业,以新动能替换传统能源降低排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矿山建设;倡导低碳生活与绿色消费方式,努力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态文明新风尚。
风物长宜放眼量。绿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未来的颜色、是幸福生活的基调、是永续发展的根本。赤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依赖苍茫草原、白云蓝天,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态文明的建设者、生态环境的保护者、低碳发展的参与者。让我们汇聚起社会各方的磅礴力量,让绿色成为赤峰发展的鲜明底色!
来源:《赤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