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喀什地区巴楚县位于新疆西南部,属于“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久前,总台新春走基层记者崔宁来到巴楚县拜什吐普村蹲点采访。这里曾是当地贫困户最多的村子之一,2016年的人均收入只有2600元左右。不过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14000元。村民收入倍增的奥秘是什么呢?
郑文新是拜什吐普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四年,马上就要离开了,但村里还有几件事他放心不下,这几天正马不停蹄抓紧干。
地里正进行实验的是种哈密瓜用的机器,具备开沟、平地、覆膜等多个功能。这是郑文新驻村之后,指导村民阿不都萨拉木发明的,还获得了国家专利。走之前,郑文新想帮他再做一次升级改造,优化播种和施肥两个功能。
来驻村之前,郑文新是新疆畜牧科学院副院长,也是国家产业体系的岗位科学家。驻村后,他并没有着急找项目、要资金,而是决定先召集村里的年轻人成立一个科技兴趣小组,从中找到挣钱的路子。
就是这48个人,成了拜什吐普村最先富起来的那批人。而郑文新当天给他们讲的是“抓老鼠”的故事。
30多岁的阿不都萨拉木有一门电焊手艺,因为家里种哈密瓜,他曾想发明一种种瓜机器,提高效率,可这想法连家里人都不看好。
郑文新了解到阿不都萨拉木的想法,鼓励他试试。在郑文新的指导下,阿不都萨拉木研发了半年多,真把覆膜机造出来了!
这个机器让瓜农种瓜效率明显提高,收入也增加了,阿不都萨拉木的覆膜机大卖!
去年,阿不都萨拉木的年收入达到了70多万,直接带动就业岗位近200个。
2019年和2020年,阿布都萨拉木分别获得全国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称号和全国脱贫攻坚创新奖。
驻村四年,郑文新让村里兴起了一股“科技风”。这些科技小发明看起来不起眼,却解决了村民生产生活中的需求。
废塑料桶给刚出生的小羊羔做“保暖方舱”
常见的聚乙烯布给生病的小牛犊做外衣
可以伸缩的牛羊圈
推广科学养殖 帮助奶农蜂农挣到钱
郑文新驻村后,还把村民自产自用的酸奶、蜂蜜通过科学养殖加工变成了挣钱的门道。眼下,村里的奶牛数量从42头增加到了400多头,产奶量增加了3倍,高品质加工的蜂蜜放在网上销售,也很受欢迎,最高的一户蜂农年收入达到了40万元。这几天,郑文新还着急一个事,就是为村里的酸奶和蜂蜜加工厂买一套检测设备。
2019年底 拜什吐普村整村脱贫
现在,拜什吐普村已经建立7个科技实训基地,1个扶贫巴扎,50多位农民实现创业就业,2019年年底全村整村脱贫,2020年年底,村里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达到27户。
马上就离村了,考虑到疫情防控的要求,郑文新早早跟村干部打好招呼,不让村民们来送行,可一大早,大家还是陆续来到了村委会。加上郑文新,这次要走的,一共有四位驻村干部。
驻村工作无缝对接 带领更多村民富裕
其实,郑文新的驻村工作原本两年前就到期了,但村民们再三挽留,他自己也感觉许多事没有完成,又多留了两年。虽然依旧不舍,这一次,离别的时刻真的来了。
从2014年到现在,新疆每年从各级机关选派7万名干部开展驻村工作,他们短则一年,长则四五年,像水滴融入大海,见证着乡村巨变,2021年,又有7万多名干部奔赴天山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