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家镇房身村不断强化党建引领,发展壮大设施农业,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村民腰包鼓起来了,集体经济强起来了,群众生活美起来了,房身村宜居宜业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走进赵守云家的大棚,豆角长势喜人,看着棚里的勃勃生机,赵守云心里有着说不出的高兴:“现在咱们这个豆角棚,就是夏天找一个短茬,像黄瓜和茄子都是长茬,夏天歇着。两个月,从种到收两个月,找一个短茬不歇着,反正就是人不歇着,棚也不歇着跟着干点活,相对来说增加点儿收入。”
赵守云家里一共有六个大棚,每个棚一年的收益都有两三万,随着大棚规模的日益扩大,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赵守云介绍说:“咱们家从04年就开始种棚,那时规模比较小,设施比较落后,到房身村开始设施农业改革,我们种的规模比较大了,现在6个棚基本上种一半黄瓜一半茄子,效益挺好的,我们的生活条件从而也改变了。”
现在说起房身村,大家的第一印象都是一栋栋蔬菜大棚鳞次栉比,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有名的贫困村。多年来,村“两委”班子不断广泛调研,积极问需问计,终于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走出了一条党建促发展、产业促增收的富民强村之路。
五家镇房身村党总支委员李赞歌介绍说:“我们房身村从改建闲置棚区入手,逐步建立起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成立了元宝山区房身盛源果蔬产业化联合体,创办了赤峰市房身盛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天池蔬菜合作社2家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反租倒包’的租金差价,村集体年稳定增收70多万元,迈出了产业强村的坚实一步。”
在赤峰市房身盛源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车间,记者看到,一个个红彤彤西红柿正等待着被打包装箱。
发展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之策,也是乡村振兴的长远之计。房身村现代设施农业产业园区已建设完成3200亩,配套建立了集质量检测功能于一体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四种蔬菜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产业质量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2019年,产业园区被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京津及东北等地,这片绿色产业挑起了房身村增收的“大梁”。
随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房身村的集体经济越来越强,村里也更有实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五家镇房身村党总支委员李赞歌自豪地说:“房身村在集体经济发展起来后,村内开始修整道路、修建水塔,村民的吃水用水问题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并且村内的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棚区内种植出的果蔬能够及时、大量地运输出去。随后,房身村建设农村书屋,让村民在空闲时间能够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从而更好地发展设施农业,村民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记者/张靖瑜 高飞
编辑/张力凡
审核/褚琦
总审/陶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