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房身村:强党建聚合力兴产业谋长远大步奔向小康路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加入时间:2020-07-27


1595850416039084992.jpg

中国农大、沈阳农大博士生现场把脉会诊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房身村结合实际探索建立了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强村与惠民增收并进的转型之路。目前,房身村已顺利脱贫摘帽,房身村党总支也被授予“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

1595850415814093516.jpg

无人机正在为500亩大田蔬菜喷施叶面肥

党建引领,打造脱贫攻坚坚强堡垒

一是谋定方向思路。为推动村级发展顺应上级形势、契合本地实际、体现群众意愿,村“两委”班子在广泛调研、问需问计的基础上,研究确定了产业化强村、组织化富民,走党建引领,产业支撑,集体经济保障的互融共促的发展路子。二是创新发展模式。村创办了盛源农业公司、天池蔬菜合作社2家集体经济组织,同步成立党支部。以改建闲置棚区为契机,相继以每亩500至700元价格一租14年的方式流转土地3900亩,整合“三到村三到户”等扶持项目资金,建设标准日光温室670栋,村集体通过“反租倒包”的租金差价,年稳定增收70多万元,迈出了产业强村的坚实第一步。

1595850415815006154.jpg

园区综合服务中心

融合聚力,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一是联动壮大产业规模。修订完善了园区整体规划,分两期跨村流转五家村、金桥村低产田870亩,在联建部门113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的扶持下、在联建高校的技术指导下,高标准建设日光温室94栋,发展露地蔬菜500亩。二是联动强化比较优势。以盛源公司产业党支部为引领,结对帮技术,共同谋发展。目前,园区合作推广的辣椒、青椒等4个品种,已通过“绿色食品”认证,产业质量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建设了集质量检测于一体的园区综合服务中心,配套建成了430平方米的鲜菜加工车间、350平方米的脱水蔬菜加工车间和3600立方米的冷藏保鲜库,延伸生产链条,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目前,园区年产和加工果蔬约1.8万吨,涵盖茄子、尖椒、黄瓜、西红柿及油桃等7个品种,产品远销京、津及东北等地,产值达1.03亿元。2019年,房身村被广州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已经建成的5200亩现代化日光温室.jpg

已经建成的5200亩现代化日光温室

产业支撑,激发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核心,乡村的产业能否发展直接关系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性、持续性,更决定着脱贫攻坚的成效与质量。房身村通过信息化驱动,结合园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实行“党建+信息化”发展模式,依托党建直通车、产品质量监控系统、供销e家电商平台,推动党建活动和科技培训灵活化、产品质量可溯化、市场销售线上化。通过多元化参与,村集体将建成的标准日光温室按照5000栋/元的价格发包,一方面,租赁大棚的农户只需要每年5000元的棚租,就可以进行农业生产,解决了农户脱贫致富启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不租赁大棚的农户除每年每亩地得到500至700元土地流转租金外,还可以在产业园区务工,每月获得2000至3000元的工资收入。这种让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和租赁大棚的经营方式,不但解决了公司和合作社土地流转难、规模种植难,农户资金投入难、产品销售难和经营风险大等问题,同时,还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贫困户脱贫问题。

1595850415812003726.jpg

“双带”标兵正在讲解农业技术

综合保障,建立完善脱贫攻坚长效机制

只有用发展壮大了的村集体经济做支撑,再辅之以相应措施,把困难群众心焐热、脑更新、劲鼓足,才能让困难群众真正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才能真正从根本和长远上保证脱贫攻坚成效,让群众由“脱贫”变“致富”。为此,房身村结合本村实际,以产业为着力点,四措并举,将群众吸附到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切实保障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一是致富基金助发展。在严格落实元宝山区防返贫“三个统筹”基础上,依托原有产业扶贫项目,每年提取产业利润的10%建立致富基金。致富基金由盛源公司负责运营,主要为有产业发展意愿和能力的农户提供资金支持。主要方式为有发展能力的农户向村集体提出申请,由村集体对其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对于符合要求的农户由盛源公司为其发包棚室,并按照3:2的比例为农户提供发展资金。二是互助互保防病残。组织全体村民以互保互助的形式建立“村民相互保”。村民以户为单位,每口人按照每年20元的标准参保,村集体按照产业利润提取2%(每人约40元)的标准和社会筹资每人40元的标准进行匹配,主要在村民因病因残住院各类保险报销后,自费部分超过3000元的按照10%标准进行二次报销,切实消除因病、因残致贫隐患。三是精准设岗增动力。一方面,因时设岗,在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针对边缘户等低收入群体,专门设定按时计酬岗位,灵活精准地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另一方面,因人定岗,结合农户身体情况和自身特点,依托扶贫产业园区,以村集体经济为保障,积极开发拓展就业岗位,调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四是多措并举真扶智。积极与区工商联对接,主动联系爱心企业结对包联困难家庭学生。定期组织社会募捐等公益活动,广泛动员乡贤名人出资出力,通过设立专项教育基金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元宝山区委宣传部供稿)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12002588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