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露天曾经因煤而兴。而随着曾经的繁荣成为历史,如何记录下这段历史,为广大矿区居民搭建精神家园,凝聚乡情乡愁,让大家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于是加快修建史馆的工作被提上西露天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规划的重要内容。
西露天史馆位于一座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幼儿园。自史馆建设公告发出后,居民踊跃把老物件送到史馆,但还是远远不够。史馆建设前期,西露天街道党政班子领导“三顾茅庐”,才说动多名老矿区人帮忙牵头策划,奔走多地史馆观摩,多方搜集素材。史馆建设之难,难在布展内容,因为过去物件、照片人们都没有保存意识,布展内容的匮乏让史馆建设“三起三落”,建设团队几乎把矿区的老人都问了遍。在全街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2019年12月26日,西露天史馆落成揭牌。
西露天史馆落成当天,人们推开史馆的大门,陈旧的箩筐、锈迹斑斑的工具、黑白的照片……一件件老物件儿,仿佛穿越时空。史馆摆放了矿区生产工具、粮票、挂钟、篦子以及上百张老照片,全景展现了上一辈人辛苦劳作、生产生活的场景。前来参观的王大爷指着墙上一张黑白老照片说:“那个就是他当年住过的‘干打垒’,四处漏风透雨的,想想现在的生活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居民马先生一脸自豪地说:“自己家里的老物件能摆放在史馆,不但有了保存的地方,还能教育后人。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荣耀。”
西露天不但有厚重的矿区历史,而且还带着红色基因。如今馆内专门区域展示着当年该地区参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英模人物马庆、于露天长眠的早期知识分子高重等革命先辈事迹,勉励着后人时刻牢记历史。“留住历史、留住乡愁,是全街上下共同的心愿。”史馆负责人包萍介绍说。
立秋刚过,一群孩子们在解说员的指引下来到西露天史馆,体验了一次家门口的研学游,体悟过去生活之艰苦、老一辈革命家之无私、西露天光辉的历史。孩子们热情高涨,感到新奇的同时,也了解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艰辛历程。在“青少年之家”,他们诉说感受、畅想未来,接受了红色教育的洗礼,也增添了长大后为祖国建设添一把力的动力。
现在的西露天史馆,不仅是红色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西露天地区的“文化地标”。这里既接待着远方因好奇而来的“外地人”、也有本地怀旧的“原住民”,既有希望接受洗礼的共产党员、也有小学轮训的青少年。这里将成为记录历史、传承文化的“博物馆”,留住乡愁、凝聚人心的“加油站”,追忆红色、回忆初心的“信仰地”。(西露天街道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