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按照组织的安排,工作于区就业局的张宝军由派驻风水沟镇湛家窝铺村第一书记转任派驻元宝山镇玉皇村第一书记,2018年4月,兼任玉皇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驻村工作中,他走遍玉皇村家家户户、田间地头,认真履行驻村干部工作职责,静心想事,耐心谋事,细心干事,“既然组织安排自己来了,就要发挥驻村干部的作用,踏踏实实地蹲下身子,真正为老百姓做实事。”张宝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正是这股踏实肯干的拼劲,让他成为村民心中真正的好干部、好书记。
勤走访深调研 理清发展思路
作为第一书记,从区直机关到一个完全陌生的村里开展工作,张宝军面对的情况可谓千头万绪,难以着手。他认真落实区委关于第一书记要住得下、干得好的工作要求,静心驻村,吃住在村,这一住,也“住”进了群众心坎里。为了熟悉村情民意,他起早贪黑,走访全村每一家贫困户,详细了解致贫原因,还到村民组长、老党员、退休的支部书记、支部委员、致富能手等家中走访座谈,征询他们对玉皇村脱贫致富的意见和建议,了解村民真正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为他们解决什么问题。为了掌握基层工作经验和工作方法,他积极向村两委班子请教学习,向他们了解玉皇村的现状、探讨玉皇村未来的发展,增强自身基层工作能力。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他全面摸情了社情和民意,玉皇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却较多,一直以来,由于没有一条合适的经济发展思路,村民收入增加迟缓,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集中民智,他了解了村民热切期盼改善生活水平的真实意愿。在此基础上他也理清了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工作思路,即“提升职业素质,促进转移就业,增加劳务收入”。
忙“输血”促“造血” 抓好精准扶贫
玉皇村人多地少,村级自然资源贫乏,缺乏经济收入增长点,发展先天条件不足。为帮助贫困群众找到脱贫“良方”, 他冲锋在前,扎根农村找出路。结合玉皇村毗邻工业园区和交通便利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张宝军认为发展劳务经济提收入是比较切合实际的出路。为此,他积极利用自己的职业优势、人脉优势和资源优势为扶贫攻坚献计。2017年10月,他联系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内的内蒙古伊品生物、九联煤化、大地云天、润邦生物等企业以及锡盟1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到村里,召开了专场劳务交流会,现场达成劳务协议40余人。把招聘会开到村民家门口的方式,架起了贫困户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桥梁,深受村民欢迎。但是,通过交流会张宝军也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那就是就业和招工“两难”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急需技能型人才,但村里的剩余劳动力职业素质偏低,没有技能资格证书,不符合企业的用工条件,很多村民找不到合适的岗位。于是,张宝军和两委班子决定针对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展开技能培训,为实现脱贫搭建新平台,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为此,张宝军积极奔走,协调有关部门,通过落实培训补贴30多万元,组织平煤技校和赤峰易嘉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承担了此项工作。
2018年5月,赤峰易嘉职业技术培训学校入村为60名女性剩余劳动力开展了月嫂和育婴师培训,同时,对有外出务工意愿的学员,通过该校向赤峰市区、大连、沈阳、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开展劳务派遣,月收入均在7000至15000元左右; 2018年8月,平煤技校组织精干教师入村,在家门口为该村57名男性村民开展电焊工培训。这些专业技能培训,是应该村村民的需求而量身定做,教学计划针对性强,开设的培训项目均为成效快、市场需求量大、就业面广的培训工种。科学实用的技能培训,打通了玉皇村村民的就业创业之路,有效增加了村民的劳务经济收入。
真扶贫扶真贫 助村民渡难关
扶真贫、真扶贫,既是精准扶贫的本质要求,也是张宝军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贫困户宋建利肢体残疾,仅剩的一只左手还手指缺失,妻子刘淑贤患直肠癌,儿子宋泽当时上高一,家庭极度困难;李显海多年患股骨头坏死,还有一位80多岁的老母亲,家庭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陈宝存妻子王淑云突发心脏二尖瓣动脉撕裂,在北京阜外医院和赤峰市医院诊疗花费60余万元,女儿陈寅正上大学,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被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病拖垮;刘国艳、刘子合因患有精神疾病,二人妻子离婚或离家出走,带着子女不知所踪,50多岁的人,家徒四壁,无人照顾,让人看了唏嘘不已。这些贫困户的情况,张书记看在眼里,疼在心上。如何帮助他们增加收入来源,摆脱贫困,成了他的心病和头等大事。张宝军马不停蹄地奔走在镇政府、扶贫办、残联、民政局、卫生局、就业局等相关单位之间,多方协调,积极争取扶贫政策,根据每一户的具体实际,精心制定帮扶措施。
贫困户宋建利,一名看似普通且老实憨厚的残疾农民,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张宝军帮他制定了自主创业脱贫计划,协助创办了建利水果蔬菜副食门市,并积极协调区扶贫办和元宝山邮政储蓄银行落实扶贫贷款两万元。新冠疫情期间,为了解决宋建利进货难的实际问题,张宝军和村里商讨由供货商将货物送到孙营子卡口,然后转运到宋建利蔬菜门市,让他最大限度地减少经济损失。目前,宋建利的蔬菜水果门市每月有二、三千元的收入,家庭生活蒸蒸日上。针对贫困户刘国艳房屋不安全的情况,张宝军积极协调区住建局进行了危房认定,进行危房改造;针对刘子合、刘国艳精神疾病的问题,他与镇政府领导一起带领二人到赤峰安定医院进行了精神残疾认定,为二人向区民政局申报了低保,目前,二人每人每月享受农村低保金279.08元,并享受到每月200元残疾人补贴;针对贫困户陈宝存不明白医疗保险政策,张宝军帮助他协调医保局、中医院等部门办理住院、报销手续,面对面地讲解健康扶贫政策,目前,陈宝存妻子王淑云身体正在逐渐康复,一个大厦将倾的家庭正在恢复希望。结合区就业部门行业扶贫,张宝军为宋建利、李显海、刘子合、刘国艳、陈宝存5人开发了玉皇村社区保洁公益性岗位,进行了就业安置,目前,每人每月工资收入968元。通过张宝军不辞劳苦地奔波和努力,玉皇村5户贫困户都得到了精准帮扶,为他们下一步脱贫夯实了基础。看着自己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贫困群众的脸上露出了喜悦笑容,还不时地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张书记。
筑堡垒强党建 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改变贫困面貌,必须要有战斗力强的村级班子和过硬的党员队伍。张宝军与村两委从健全、完善各项村级制度入手,积极规范村干部行为,确保玉皇村各项工作有规可依,有章可循。他帮助村党支部进一步完善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党员公开承诺等制度,督促党员干部在日常工作中严格贯彻实施。村里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不断补充新的力量,近两年玉皇村转正党员1名,发展对象10名,培养积极分子9名。他还帮助村里按照“阳光村务”的要求,积极完善了村级集体“三资”管理、“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制度,坚持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初步形成了有人管事、有章理事的良好局面。同时,他进一步健全党的基层组织生活,积极打造标准化党建阵地,规范党建活动。驻村以来,张宝军为全村64名党员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党课1次,为村干部和村民组长开展“精准扶贫”相关业务知识培训2次。
真抓实干方能得民心。身为第一书记的张宝军扎根扶贫第一线,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了老百姓的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