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平矿二小教师卜艳秋坚持立德树人,创新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使爱国主义精神植根于学生心中。
童蒙养正,让少年在主题实践活动中立志
为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充分激发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立志“为中华崛起而奋斗”,在近3年的时间里,卜艳秋一面阅读了大量的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相关书籍,一面不断撰写爱国主义教育教案,通过言传身教,使孩子们记住了林则徐、郑成功、毛岸英等许许多多民族英雄的故事,在幼小的灵魂深处打上了“爱国”的深深烙印。
卜艳秋还坚持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中国梦·少年强”主题班队会和“国旗下谈理想”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并时常为学生播放《闪闪的红星》《虎门销烟》等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孩子们知道当下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勇的革命先烈用鲜血换来。此外,她还借助我国传统节假日的契机,组织学生开展清明扫墓缅怀先烈、春节写对联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牢记每个节日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民智慧的结晶,“爱国”并非一朝一夕,要体现在平常,做在当下。活动中,许多孩子都流下了感动的泪水,用一篇篇生动的观后感诠释着、汇报着自己对祖国的热爱,立志去做“担大任”的新时代好少年。
因材施教,让“传统文章”在课堂上焕发生机
“寓教于乐、趁热打铁”是卜艳秋在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手段。她在教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以生动悲怆的情感讲述了圆明园被毁灭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深刻地揭露了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暴行。孩子们听后都深受触动,她立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因材施教,拟定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内容,布置学生课后开展“爱国主义主题阅读”活动,搜集《林则徐的故事》《南京大屠杀》等典籍或影视作品,让学生进行深入阅读或观看,全面感知中华民族五千年来辉煌灿烂的历史文明和近代鸦片战争的屈辱悲歌,以对照比较的方式进一步培树青少年爱国主义情操,讴歌新时代讴歌中国梦。
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紧密融合,是卜艳秋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特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使学生更加生动形象地了解革命先烈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她在教授《开国大典》《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时,根据课文的不同,确立爱国主义教育不同的侧重点,在让学生理解认同的前提下,用更加平实和接地气的话语,结合时事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她特别注重强调当下的青少年要深刻理解“为什么爱国,怎么去爱国,什么是爱国”,使得一篇篇传统的爱国主义课文在她的课堂上焕发生机。
初心不忘,让“爱国主义教育”在书海里闪光
书籍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也是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在开展“我和我的祖国——青少年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中,卜艳秋创新组织了“少先队员读书角”、“小小藏书家”等主题教育活动,以此来为学生们营造良好的书香环境,进一步激发学生们阅读爱国主义书籍的浓厚兴趣。她还为孩子们精心挑选了很多优秀的古典爱国主义书籍,如《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杰出人物传》等,作为启迪学生心智的重要精神食粮,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
此外,她还抓住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多种方式方法,与学生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从培养他们爱同学、爱父母、爱学校,再到爱社会、爱国家的优良品质,让孩子们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卜艳秋在细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帮助幼小的“株苗”理解“家国天下”的道理,不断打好他们的“人生底色”。孩子们的每一次破茧成蝶,都是在她的帮助下焕发青春的光彩。她在教研中,甘做“铺路石”,愿为“孺子牛”,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