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贵森,区纪检委监察局一名普普通通的退休职工。68岁的他,没有做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什么令人惊讶的突出贡献。然而,“孝星”这个称号却让人不得不对他竖起大拇指。
初冬的一个上午,记者来到邢贵森家,走进屋里,窗边几盆花绿意正浓,让屋内添了许多生气,只是那仅有的几件老式旧家具似乎还是无意间诉说了这个家庭的拮据。床上,邢贵森的父亲仰躺在厚厚的被褥上,两眼只是直直地睁着。“爸,咱们来翻一下身,我给你换换尿布!”邢贵森上前,凑在老人耳边说着,一边利索地换掉了尿布。
“我爸85岁了,他得了脑血栓,小脑萎缩,瘫痪在床已经七年了,痴呆,不会翻身、不会说话、大小便失禁,连我也不认识!”邢贵森说,自从七年前父亲卧床不起以来,吃喝拉撒基本上都由他来照料。做饭、喂饭、穿衣、洗衣、端屎端尿,这都是他每天的必修课。走进邢贵森家的厨房,记者发现一个特殊的“厨具”——剪刀,“我爸不会吃饭,我就得用剪刀剪,必须得剪的稀碎稀碎才行,因为他瘫痪在床,肠胃蠕动慢,容易造成便秘,平时喂他的东西就得特别软才好消化吸收。”邢贵森说。因为父亲大小便不能自理,经常将屎尿弄在床上,他便特意为老人准备了十几个棉布垫,以便及时清洗更换。每天他都要面对着一大堆换下的尿布和床单,但是他没有抱怨,也没有叹息,只是默默地将这些尿布和床单清洗干净。“前阵子,我和老伴儿买了个二手的洗衣机,专门洗尿布用,我岁数也大了,老用手洗洗不动了啊。”记者忍不住问他:“照顾这样的瘫痪老人,您一定很累吧。”他平淡地回答说:“哪个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不是这样照顾的,谁都知道脏,谁都知道累,但孝敬父母就是天经地义,习惯不就得了。”
在邢桂森父亲身边躺着的是其双目失明的88岁老母亲。“我妈在我7岁时候就失明了,这都有60年多了,过去那日子苦,我从小缝个衣服,拎个水,能干的活儿反正都会干,我妈年轻时候还行呢,好歹身体别的都还行,后来岁数大了,也尽是病了,肝硬化、胆囊炎、心脏病,卧床也好几年了,经常住院,她一点也看不到,离不开人啊。”邢桂森边说边叹息。为了让母亲的晚年生活过得健康舒心,他除了在医院陪护时精心照顾老人,闲暇时,他还不忘向医生请教病人平时饮食应注意的事项和日常的护理知识。“老人岁数大了,吃东西又吃不多少的,营养容易跟不上,为省钱,我经常请医护人员来家中看病输液,多数是营养液。医护人员扎完针走了,交给我护理了,但有时滚针,再找人重扎,就不及时了,后来我就戴着老花镜跟护士学习扎针,她们很热心,手把手地教我,慢慢地就学会了扎静脉针。”说到这,邢桂森脸上露出了难得的微笑。
伺候老人难,同时伺候两位瘫痪卧床的高龄老人更难。说到这就不得不提邢桂森的老伴吕秀云,说起老伴,邢桂森的话语间满是无奈:“她身体也不好,动过大手术,心脏不好,还有糖尿病,现在视力不好了。”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吕秀云也插起话来:“我们一家全是病号,他照顾老人,我也帮不上忙,家里大大小小的活儿全得他干,平时就是买个菜,也是我买好,他再去拿,你看他累的,瘦得很,家里本身困难,有啥好的也得让爸妈吃。唉,他其实身体也不好,去年哮喘病犯了,还住了院,他是一个老人照顾三个老人。”听了吕秀云的话,记者更真切体会到了邢桂森作为“孝子”的不易与艰辛。
采访中,记者发现即使家里有两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邢桂森也始终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屋子里一点儿也没有病人久卧在床的那种气味。当被问及是什么能支撑自己一直这样走下去的时候,邢桂森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伺候自己父母还有啥说的,这都是我应该做的啊,没有什么原因。”邢桂森行孝道、尽孝心的所作所为感动了左邻右舍。邻居们感慨地说:“他家的经济条件也不好,像他这样,一般人做不到。这多亏了他,把老人照顾得那么细致周到。”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邢桂森对待常年卧床不起,又疾病缠身的老人,每天都是细心照料。在邢桂森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邢桂森用真挚朴素的情感,演绎了爱老、敬老的真谛。(摄影报道 李翠翠)
[责任编辑 王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