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志愿精神不需要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细微之处更能彰显志愿精神。”2月28日,阳光之家志愿者协会会长谢国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要当好一名志愿者就要从身边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让他人觉得温暖。谈到之所以给协会起名为“阳光之家”,谢国新说:“我们居住、生活的这个小区就叫阳光小区,当时大伙儿就想那不如就叫‘阳光之家’吧,做志愿者不就是要让我们的家园越来越‘阳光’,越来越美好吗!”2012年10月阳光之家志愿者协会发起成立起,谢国新开始积极投身到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中,唤起更多人的爱心,凝聚更多的社会正能量。
“社会给予我们的很多很多,而我们回报社会的实在是太少了!”
退休多年的谢国新在谈到生活的变化时总是有很多感慨,“现在生活好了,过去吃糠咽菜的日子现在是没有了,这不还都得感谢党感谢政府吗!现在我退休了,每个月都有退休金,生活蛮可以过得很快乐,但我一个人快乐是一个样儿,搭建一个平台让大家一起快乐又是一个样儿!社会给予我们的很多很多,而我们回报社会的实在是太少了!人不能忘本,能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做点贡献,看到别人开心我自己也开心!”
2013年,在我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期间,公共志愿服务作为重要一环紧扣整个工作大局。迎评期间,正值高温酷暑天气,路面温度高达30多度,但谢国新还是会坚持带领协会志愿者们早早赶到路口,积极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对非机动车、行人乱穿马路、不走斑马线、驾乘摩托车不戴安全头盔等交通陋习进行文明劝导,发放宣传材料。流汗了,随手用衣袖一擦;口渴了,喝口矿泉水。谢国新和他的团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无声地践行着镌刻心底的志愿精神,用被汗水浸透的承诺,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增添更多文明的色彩,“当时觉得一切辛劳都是值得的,只要我们的志愿活动能回报给社会一些正能量,我就很知足开心了。”谢国新写满岁月痕迹的脸上永远是那副憨厚的笑容。
“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大家就要一起手牵手。”
在志愿者的活动中,谢国新了解到一些农村地区的贫困学生看课外书比较困难,他就组织开展了“中华魂,中华美德颂”授书联谊活动,成功为楼子店中心幼儿园捐赠了1500余册图书,建成了一个小型图书室,让孩子们有课外书读。他还组织志愿者们与马蹄营子中心校贫困学生共同开展了“大手牵小手”新春快乐行活动,陪孩子们看3D教育成长电影,去赤峰博物馆参观,为孩子们购买书包,学习用品等,使孩子们拓宽了眼界,增强了信心,看到了希望。高考期间,他组织协会内“最美的哥”车队出动12辆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两年来,谢国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志愿精神,尽自己所能帮助贫困学生,通过点滴行动将爱心不断传递,让贫困学子感受到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关爱。“为了孩子们的未来,我们大家就要一起手牵手。孩子们的未来也是我们的未来啊!”谢国新激动地告诉记者。
“谁都有老这天,都不容易,孤寡老人更需要我们!”
星海社区的李玉清老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但老伴去世、儿子又身患脑血栓,一家人生活十分困难,谢国新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奔走,经常带领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来到李玉清老人家,帮老人修指甲、梳头、整理衣服、整理床铺、打扫卫生等,给老人亲人般的关怀,深受老人喜爱。“每次老人都期待我们能再来,记得第一次去老人家给老人打扫卫生的时候,老人对我说的话,尤其让我感动,‘我这都五六年没这样打扫过卫生了,扫扫地,擦擦桌子的活儿我还能干,可这玻璃,这厕所的房顶,我都够不着……’说着,还流了泪,当时我就想,谁都有老这天,都不容易,孤寡老人更需要我们!……受感动的人不止我,还有其他志愿者,有时候我们谁要是顺道还会给老人买点菜送去,尽量让老人生活得好一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疾人更需要‘走出去’。”
“我总觉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残疾人更需要‘走出去’!”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如何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过上常人的生活,一直是谢国新记在心里的大事。他组织爱心车队为社区一、二级残疾人送去免费乘车卡;清明节期间,他积极协调志愿者、最美的哥和爱心人士,为我区特校残疾学生免费出车37台,到古山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助残日期间,帮助社区残疾人家庭搞卫生……但即便是做了这些,他还是觉得不够,帮助残疾人自立,是谢国新的新愿望。他说,今后他们一方面是要让残疾人走出去,通过志愿者们的帮助,使残疾人们聚在一起聊聊天,逛逛公园,认识更多朋友;另一方面是让残疾人工作,让他们自信自强,勇于面对社会,希望更多的残疾人能通过培训后做一些零活,将来能独立生活。
“我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我奉献,我快乐,我会一直努力继续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快乐和幸福。”谢国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是这样坚持的。
谢国新是一位普通平凡而又热情高尚的志愿者,走近他,我们会感受到他无私关爱他人、与人共创幸福的好人本色。
(专刊记者 李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