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前夕,记者一行到美丽河镇后美丽河村采访。驱车行进在5000亩集中连片的朝阳山设施农业园区内,沿着山间作业路一幅清新隽永的画卷逶迤展开:路边成片的蔬菜大棚,在秋阳照耀下波光粼粼,于宽阔的田野上绵延编织出一片“银白世界”。走进蔬菜种植能手荆玉华的西红柿大棚,一股带着淡淡清香的热浪扑面而来,荆玉华夫妇和三名中年妇女正在采摘西红柿,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收获的喜悦。
看到我们来到,荆玉华和丈夫放下手里的活儿,与我们拉起了家常。
“今年风调雨顺,区里、镇里的技术员每个星期还来给我们指导指导,我家35个大棚种的西红柿、尖椒、香瓜都获得了大丰收,每个大棚毛收入最多收入6万多,最少的还收入2万多,这样算起来,我今年毛收入能超过100万元!”谈到种大棚,荆玉华信口拈来,口若悬河,看得出,挣多少钱的小九九她在心里是没少算过。
2008年,美丽河镇朝阳山设施农业园区蔬菜大棚主体工程峻工,水电路全部配套,急需农民入驻种菜。荆玉华通过市场调研和多方咨询,认为反季节蔬菜已是城乡居民所必需,发展前景非常广阔,温室蔬菜种植无疑是脱贫致富的好出路。于是,她第一个跑到村委会,主动要求承包4个大棚,率先打破了项目区内有棚无人的僵局。荆玉华投入4万元买了塑料、棉被和相关设备,但她并没有急于选择种植品种,而是积极参加妇联组织的培训,到先进地区考察,认真学习蔬菜种植技术。2008年12月份,她看准市场,试种了第一季尖椒,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获得了大丰收,一茬菜就挣了6万元。尝到了甜头儿的荆玉华更加坚定了种菜致富的信心,她家的蔬菜大棚也由于种植、管护科学和荆玉华的勤快、肯干得到了迅速发展,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经济效益也逐年攀升。现在,荆玉华的蔬菜大棚已由起步时的4栋发展到了35栋,总面积110亩。
说到来年的打算,荆玉华的丈夫打开了话匣子,“听村里的干部说,明年政府在种大棚上还要有一些让俺们老百姓得实惠的政策,要那样,我们就再多承包几个,再雇些人,也真尝尝当‘大老板’的滋味。”说完,荆玉华夫妇和记者的笑声飘出了棚外。(鞠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