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旗帜鲜明的反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习近平总书记也对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有过多次重要批示,他指出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本文试用三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论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物质的第一性原理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物质的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也可说存在决定思维,意识通过一定条件可反作用于物质。哲学中提到的“物质”是指客观存在,不能等同于现实生活中的“物质财富”,“物质财富”是“物质”这一哲学概念的具体化。
那么,物质第一性原理明确告诉我们,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基础,即经济基础是第一性的,人类意识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从而建立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没有经济基础谈何建立上层建筑?但是,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一观点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共识。自然资源如果消耗殆尽,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将会失去,上层建筑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人类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将会成为无本之木。所以,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要发展必须节约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住发展的基础,保住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有一种观点和中央提出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精神相左,认为“大家都节约,不花钱,生产的东西谁要?会花钱,才会挣钱”。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把节约和消费对立起来,把消费和浪费相混淆。提倡节约不是禁止消费,而是适度消费,过度消费就是浪费。另外,这种观点片面强调“花钱”→“挣钱”→“花钱”→“挣钱”……这种看似循环往复的过程,其实忽视了“循环”的起始点——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财富→“花钱”→“挣钱” ……这样的过程是直线型的,自然资源没有变化、没有增长,不停地被消耗,并不是环形的循环。中央早已认识到:单靠消费刺激经济增长短时有效,解决不了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习总书记曾说过:“增长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他还强调“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就是2013年以来,“八项规定”掀起的反腐浪潮狠狠打击三公消费,铺张浪费、无益于人民福祉的消费的原因。
二、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唯物辩证法认为,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着,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节约的重要性从古至今有许多论述,为什么“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有一个典型例子讲出其中道理。殷纣王即位不久,命人为他琢一把象牙筷子。贤臣萁子说,“象牙筷子肯定不能配瓦器,要配犀角之碗,白玉之杯。珍贵的餐具肯定不能盛野菜粗粮,只能与山珍海味相配。吃了山珍海味就不肯再穿粗葛短衣,住茅草陋屋,而要衣锦绣,乘华车,住高楼。国内满足不了,就要到境外去搜求奇珍异宝。我不禁为他担心。”果然,纣王“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益收狗马器物,充仞宫室。……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百姓怨而诸侯叛,亡其国,自身"赴火而死"。为什么事态会如萁子所言,一步一步地发展下去?箕子由象牙筷想到玉杯,由玉杯想到珍馐美食、宫殿,最后是穷奢极欲,结果人民反对,商纣灭亡。这就是因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奢侈浪费从来都是亡国之象,厉行节约也从来都是国兴前兆。就像我国现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提倡勤俭节约,社会财富愈积愈厚,全面深化改革的经济基础就越坚实,实现中国梦就越来越近。如果社会上享乐之风、奢靡之风盛行,人们精神不振,社会风气变坏,发展从何谈起?中国梦如何实现?实现中国梦宏伟目标是和社会生产生活实践方方面面相联系的,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绝对不是小事。
老百姓常说,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福”是什么?就是和衣食这些基本生存条件相紧密联系的其他物质和精神财富。也就是说不仅对粮食、衣服要珍惜,对任何事物的珍惜都当如此。《朱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也是这个意思,我们每一个人不能仅仅止步于对古圣先贤“俭以养德”精神的向往,更应身体力行,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理念贯穿到吃、穿、住、用、行等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看似生活小事,但没有任何一个事物是孤立地存在着,这些小事将持续影响到人的一生,俭关人格,俭关名节,俭关功业,决非生活小事,断不可轻视。
三、矛盾的基本原理要求实现中国梦必须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厉行节约与反对浪费的本质关系其实就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厉行节约即是积累,反对浪费即是提倡要适度消费。在哲学范畴,积累和消费是一对矛盾。矛盾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统一性。矛盾解决的形式有,矛盾双方并存的形式,矛盾双方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协作发展;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一方压倒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矛盾所取代;矛盾双方融为一体。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有这样一个基本国情,积累和消费这对矛盾就必然长期存在,在没有进入共产主义以前,积累和消费这对矛盾双方共居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统一体中,各自获得一定的变化或发展,对立双方继续存在并各自获得发展。但基本国情又决定了“积累”一直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
建国之初,毛泽东指出:“我们要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但是我们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这是一个矛盾。全面地持久地厉行节约,就是解决这个矛盾的一个方法”。改革开放时期,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邓小平讲:“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统,艰苦朴素的教育今后要抓紧,一直要抓六十至七十年。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日子稍微好一点,就提倡高消费,于是,各方面的浪费现象蔓延。”现在,习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的财力是不断增加了,但决不能大手大脚糟蹋浪费!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在强调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就是基于对我国基本国情的清醒认识。
消费和积累这对矛盾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又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分离。前面已经提到,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就是要有一定物质财富积累才能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经过一个物质财富积累的过程。这个财富积累过程,不能像资本主义原始资本积累那样靠殖民掠夺完成,只能靠我们自己勤俭节约,调整积累和分配的比例来完成。当然,也不能过度抑制消费,一味强调积累,那样也会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发展。在经济“新常态”下,改变过去强刺激、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注重微调控,抓住整个社会消费升级,即正在加速从生存型消费转向发展型消费的新机遇也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这也体现了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了,还要讲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只有到了物质产品极大丰富,人们精神高度自觉,社会分配方式变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类从必然王国走向了自由王国,积累和消费这对矛盾消失,节约和浪费的概念也就不需讨论了。(求实)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