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俭以养德
春节礼包 祝福莫成压力
俭以养德  加入时间:2016-02-17 15:10:48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尤其春节期间,红包收发、人情往来更是频繁。值得关注的是,名目繁多的人情和居高不下的礼金,不仅带来过重的经济压力,还助长了奢靡之风,造成了社会浪费。

 

  今年春节的人情往来是否更趋理性?是否仍存在浪费现象?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四川某地公务员小黄

 

  礼金成负担 过年靠“啃老”

 

  本报记者 李茂颖

 

  “年关难过啊。”过年回家刚见到小黄,她就大倒苦水。

 

  小黄是四川某区县的科级公务员,结婚、小孩满月、老人祝寿,任何一种宴会都要送红包。“今年从1月开始,赶礼都赶了7场,幸好还能‘啃老’,不然只能喝西北风了。”小黄说。

 

  说起发红包这件事,小黄苦不堪言,“小孩长大了还要给压岁钱,一人200元,以我的工资水平,快要不敢出门了。”此外,因为放假,很多人选择在春节期间结婚。今年春节小黄接到了3张婚宴请帖。小黄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科员级公务员月收入大约2500元,一个红包的礼金数从500元到800元不等,有的甚至上千元,一个月工资根本撑不了几场婚礼。红包大小的背后,是关系的亲疏。“尤其是同事之间,不给或者给少了,都容易得罪人。”小黄说。

 

  然而,压力大的不只是发红包的人,还有收红包的人。“收的红包多,宴席自然不能差。一桌饭菜要配上价值不菲的名酒,说到底还是面子问题和攀比心理在作祟。要真正刹住这股风,根本上还是要转变观念,不再以红包的多少论感情。”小黄告诉记者,节后不久,她也要举办婚宴,虽然想从简,但是周围人的标准都在那儿,也只能“从众”。

 

  广东佛山西樵镇

 

  “利是”没压力 摆酒不收礼

 

  本报记者 李 刚

 

  在湖南老家过完年后,大年初四,凌浩全家赶去广东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孩子外婆家拜年。刚到家坐下,外婆就拿出一大堆红彤彤的红包交给他们,说是亲戚朋友和认识他们的长辈给的“利是”,妻子当即表示要回礼,外婆摆摆手说,就那么几块钱的事情,她已经代劳了。最后清点了一下,近百封“利是”总计金额400多元。

 

  按照当地风俗,收到“利是”不能立即拆开,须“袋住先”,寓意好运更持久。但到了晚上,孩子忍不住拆起来,不出凌浩所料,里面都是5元、1元,偶尔还有几张10元的钞票,至于这些“利是”是谁给的不得而知。“利是”不光是“压岁钱”,只要比你年长的,新年都要“派利是”。红包的金额已经微不足道,唯有“利利是是”的寓意源远流长。

 

  第二天上午,外婆接到好友电话,说35日好友儿子结婚摆酒,邀请他们全家出席。凌浩开始盘算该给多少礼金合适。外婆笑着说:“不用,西樵婚丧嫁娶摆酒早就不用封礼了。”据了解,从很早开始,西樵镇摆酒就有“回礼”的传统。后来大家都觉得回礼金太麻烦,零钱也不好换,索性都不收礼了。

 

  “不收礼”的婚宴,主客皆大欢喜,“摆酒”回归了热闹、团圆、增进感情的本质。

 

  陕西西安两位市民

 

  年货收太多 大半都坏掉

 

  本报记者 姜 峰

 

  新春期间,亲朋好友间互相馈赠年货礼品,本是人之常情,可迎来送往多了,难免造成浪费。在西安某建材企业工作的小唐就遇到了这类“幸福的烦恼”。

 

  老家在山东、如今和爱人定居在西安的小唐,今年春节就在古城过年。由于工作关系,小唐结识了不少生意伙伴,逢年过节,朋友间经常互赠礼品。“过年之前,大家送的最多的就是苹果。”小唐说,一来苹果寄托的“平安”寓意很应景,二来陕西盛产苹果,去年11月打下来的苹果便宜又好吃,送人也体面。

 

  可小唐和老公在西安没有亲戚,“年前朋友送的苹果就有七八箱,这么多我俩几个月都吃不完。”尽管送了一些给朋友,但剩下的苹果依然不可能吃完,天气渐暖,怕是得扔掉。

 

  相比较耐储存的苹果,有的年货更令人发愁。2月初,西安市民惠先生一家,专门去超市“大肆”采购了一番年货,买得最多的是蔬菜。结果,买回来菜的第二天,惠先生的一位外地朋友就给他邮寄过来两箱蔬菜。“家里一下多了这么多菜,咋吃得过来呢?”

 

  惠先生把一箱菜抱回老人家,一箱留下自己吃。结果没几天,蔬菜就坏掉了,只好扔掉,惠先生着实感到可惜。

 

  江苏苏州

 

  送礼趋理性 吃请变简单

 

  本报记者 王伟健

 

  江苏苏州,大年初五,是记者表姐家女儿订婚的大喜日子,表哥吴伟学一家搭记者的车前往祝贺。路上,大家聊起了过年送礼的事。

 

  “现在过年还要送礼吗?我都没带礼物。”记者问。“跟前几年比,现在送礼的确实少多了。”吴伟学说, 以前大多送亲自做的糕点,“不过糕点容易坏,一般吃一个月就不错了,很多最后都喂了猪。”

 

  后来,大家流行到商店买,一买就是几大包。“如果有老人,还要额外买,包装看起来要大,感觉有面子。”吴伟学说,有趣的是,大家互相送来送去,礼物完全成了一种道具,经过多次转手,有的礼物就过了保质期。 “现在虽然送礼少了,但大过年的到亲戚家做客,手里不拿点礼物,总觉得有些尴尬。”

 

  “那今天准备买点什么?”记者又问。“买点牛奶、水果吧,老少咸宜。”吴伟学说,这些食物大家都喜欢,还能招待客人。

 

走进超市,吴伟学熟门熟路地往卖牛奶的柜台走去。记者在收银台和营业员聊天。“今年年货卖得怎么样?”记者问。“还行,尤其是一些新鲜水果和灭菌奶卖得好。”营业员的说法印证着吴伟学的感受。“亲戚之间吃请也变得简单了,大家集中聚一次餐,互相要求不要送礼。”这名营业员说。(人民网)

 

                                                        [责任编辑 李艳波]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