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俭以养德
崇尚节俭办酒 促进乡风文明
俭以养德  加入时间:2015-11-24 14:59:07

    2013,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人均年收入不到4000,是个贫困村。

 

    村支书左文学认真分析过造成塘约村贫困的原因,“第一是因为没有好的产业支撑,第二是滥办酒席盛行,送礼把村民的钱袋都送空了。”

 

    一直以来,塘约村村民之间邻里互助,关系融洽,一家有事大家帮忙。但这样其乐融融的乡风民俗现在却变成了大家的负担。左文学说:“办一次酒最少要花10,多则要花半个月,来帮忙的人要请假,经常是上半个月的班,然后把工资拿来送礼,钱送了,工作也因为请假太多丢了。”

 

    村支“两委”算了一笔账:在外务工按每人每天100元工资算,平均办一次酒回来帮忙就要耽误10,按照20个人回来帮忙,办一次酒就损失2万元。各类酒席每年平均要办150,共计损失就达到了300多万元。加上办酒席本身的花费和各类礼金,还有酒席上赌博的,有因为请假丢掉工作的。一年下来村里因为滥办酒席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概有400多万元。因此,整治滥办酒席成为了塘约村刻不容缓的事。

 

    今年4月开始,乐平镇狠刹办酒歪风,明文规定除了红白事,其他的事由一律不准办酒席,送礼金额最高不能超过100元。为了方便村民,塘约村率先成立了红白理事会,购置了160人的桌椅,组织7支服务队,负责全村红白事的办理。

 

    “理事会统一办酒,可以有效监管酒席规格,缩短时间、避免菜品铺张浪费。组织服务队,一方面村民不用再请假帮忙,另一方面也为村里劳动力不强的老人和妇女提供了就业岗位。”左文学说。

 

    2014,塘约村被确定为安顺市农村综合改革发展试点村,蔬菜、核桃、莲藕等种植项目发展起来了,村集体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钱袋子鼓起来的同时,勤俭节约的文明乡风也在回归。

 

    西秀区 宴请就吃“一锅香” 送礼不过200

 

    本报记者 杨唯

 

    家中有红白事,宴请亲朋是民俗,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富裕起来的农民在红白事宴请上要求越来越高,排场越办越阔。“为了面子,我们村有的村民甚至举债办酒席、因操办红白事而返贫。”西秀区旧州镇把士村村支书金丙学说。

 

    金丙学年轻时自学厨艺,因为炒得一手好菜,所以村里哪家办酒席,都会请他上门掌勺。一场场的酒席大厨做下来,他发现村民们攀比风气越来越浓。“鸡鸭鱼肉多才觉得有面子,吃不完就倒掉。”

 

    近年来,中央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金丙学果断在村支部会上提议,把“文明新风、厉行节约、办红白事”的细则写进村规民约里。同时,印制了500多份《文明操办酒席倡议书》送到每家每户,征求群众意见。经村民大会通过后,村里当即成立了红白喜事服务小组和监督小组,推行节俭办酒席。

 

    “将肉食和蔬菜一起烹煮成香喷喷的一锅,成本也就100多元,礼金标准也不能超过200,老百姓感觉吃酒席的负担比过去轻松了许多。”很快,既能参与、又不失礼的吃酒新方式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就连周边村寨也受到带动,办酒席就办“一锅香”的新方式蔚然成风。

 

    酒席上,烟只发散烟,酒只用土酒,以前回礼时送的毛巾、糖果等小礼品也不见了,登记礼金也是由服务小组的工作人员负责,若发现礼金超过200元的客人,监督小组会派人前去劝导,并要求主人一律谢绝。

 

    按照把士村全村人口2000余人,一年操办红白喜事40余起的规模预算,宴请的费用可以节约100万元以上。

 

    大西桥、刘官、七眼桥、旧州等乡镇通过推行“宴请就吃‘一锅香’,送礼不过200元”来操办酒席,一年可节省2000万元以上,切实刹住了乡村滥办酒席之风,减轻了村民的负担。

 

    普定县 人人恪守“三项规定” 节俭民风拂遍乡村

 

    本报记者 杨唯

 

    来到普定县鸡场坡乡那芮村,干净的乡村道路,整齐的农家小院,处处透出生机。67岁的王贵兴一边看着电视,一边感叹道:“中央有八项规定,我们村也有‘三项规定’,婚丧喜庆办几桌酒、花多少钱都得按规矩来,就算自家再阔绰也不能‘破格’。”

 

    王贵兴口中的“三项规定”,指的是鸡场坡乡出台的《婚丧喜事改革村规民约》。

 

    那芮村村支书支启达介绍,长期以来,农村婚丧奢办的陋习屡禁不止,2014,全乡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把“引领淳朴民风、规范酒席办理”工作作为一项践行群众路线、减轻农民负担、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突出问题的突破口,指导全乡14个行政村结合村情全面修订完善《村规民约》。

 

    明文规定酒席操办的批准范畴:除正常婚丧嫁娶外,满月、升学、参军、搬家、建房、立碑、开业等一律视为违规操办;办理酒席成本每桌不超过120,每户摆酒席不得超过30桌;整合乡、村两级力量,对个别心存侥幸、巧借名目违规摆酒的村民,其筹备的酒水、饭菜将被全部收缴,所收礼金也将存入村级财务,作为该村公益事业建设资金使用。

 

    “新规定实施后,遏制了巧立名目滥办酒席的不正之风,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风气。”支启达指着村口宣传栏上的村规民约说:“办酒前,村民们先向村支“两委”提出操办宴席的申请,再由“两委”成员制定宴客烟酒和饭菜标准及参加的人员名单。酒席规格按照一份荤菜、一份素菜、一份烩菜、一份汤的标准执行,帮忙的人则由全村人轮流着来当,都是义务帮忙不需要事主家再设宴答谢。”在他看来,尽管有了规定,但是村民间互帮互助的人情味却更浓了。

 

截至目前,全乡14个村酒席办理户数为126,较去年同期减少189,降幅为60%;若每户办酒成本按2万元计算,节约了费用378万元。 (来源:贵州日报)  

 

                                                         [责任编辑 李艳波]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