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庄镇前进村人的记忆里,抹不去锦绣山的名字。
44年前,前进人叫它西梁山,山上万亩荒野遍地石头,沟壑纵横满眼荒凉。44年间,它记录着前进村成长的每一步:村班子挎着兜子田间地头四处办公;因为挨饿42户村民举家下关东;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点燃村民热情;村办企业蓬勃发展,一举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从黑色煤炭起跳到绿色生态,从地下产业跨越到地面产业;从小伙子娶不上媳妇到外来户来驻扎……锦绣山见证了前进村一场极具魅力的蝶变。
而这座陪伴前进村变迁的荒山也发生了巨变——水平梯田8000亩、苗木基地4000亩、紫花苜蓿2000亩、日光温室大棚300余栋,锦绣山上的产业每年为前进村集体创收2000万元,人均增收近万元。
更有一番别样的风景在村落里:一条条水泥路平整通达,一排排砖瓦房错落有致,村级幼儿园、卫生室、文化活动中心、便民连锁超市、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应有尽有,全村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村容村貌新,村风民风正,产业发展兴,前进村正以改革、前瞻、探索的姿态,给出村民一个惊艳的答案——原来,家乡也可以如此精彩。
用心惠民暖民生
宽阔的水泥道路蜿蜒向前,路两旁新植的景观树整齐排列,一幢幢两层小楼分散坐落,家家门口停放着小轿车,户户院里欢声笑语……村里环境好了,老百姓的心敞亮了,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前进村的幸福,在延续了近30年的饺子会餐中就能看见缩影。每逢传统假日,村里会把65岁以上的老人、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等400多人召集在一起,开个小会,看看村民自编自演的节目,再吃上一顿团圆饺子。
前进村的村民福利也是有历史渊源的,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村经营煤矿有了集体收入,村班子便逢年过节为村民发米发面发油,生活用水用电以及有线电视全免费,让这个大家庭的2000多口人共享发展成果。
近年来,该村把为百姓谋福利的目光放到了更长远的“养老”上。村里协调社保局搭建社保平台,为全村2219人建立了社保档案,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交费、查询、办手续。
文化育人涵村风
前进村的文化事业基础不薄。早在90年代,村里就拥有自己的文化宣传队,成立了30多人的农民艺术团,在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赴呼和浩特市演出,受到文化部领导的接见和重视。1993年,村里建起了闭开路电视,在赤峰电视台专门设立前进村频道,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丰富,一度获得“国家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如今,前进村将公共文化服务的链条延伸到每家每户。建设了总占地25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5处,配备了文化器材,新建了8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 图书和各类活动设施齐全。曾经的艺术团已更名为前进村福之音剧团,各具特色的文体活动贯穿全年,由文化带来的幸福滋润了全村百姓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