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春风真伟大,吹得人人像枝花,农村生活大提高,喝的都是大碗茶,自然环境真优美,上学都是车来拉,住院医疗给报销,够了六十把保发。”看到这首打油诗,很难相信这是一位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年过六旬的农村老太的作品。诗的作者叫张显珍,今年62岁,家住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自17岁写下了人生第一首打油诗后,张显珍一发不可收拾,几十年来创作了100多首作品。由于大部分的诗歌都创作于改革开放之后,翻看张显珍的诗集,我们不但看到了一个普通人几十年来从挣扎温饱到迈进小康的喜人变化,也能品读出一个农村老太对于改革开放和党的真情讴歌。
“穷不帮穷谁照应,好心嫂子心相印,你帮助我取暖救了我的命,今生今世记在心中。”这是张显珍作的第一首诗。那时张显珍的处境十分窘迫,父亲去世,母亲重病,哥哥入狱,弟弟妹妹还年少不经事,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这个小个子姑娘的肩上。那年秋天下起了大雪,张显珍跟着生产队社员下地抢收玉米,劳动队伍里她是唯一一个穿着单衣的人,因为家里实在是没有钱做棉衣了。为了驱寒,张显珍不停地割着玉米秸秆,用运动产生的热量来温暖自己。一位好心的大嫂十分同情张显珍,硬塞给她5毛钱,让她买布做棉衣穿。“我穿着那件新棉袄感觉都暖到心里去了,也不知为啥就是想要写点儿东西表达一下。”
新棉袄不但给了张显珍温暖,也从此让她的生活充满“诗意”。张显珍开始用写诗的方式抒发情感,记录生活。但对于一个只上过三年学的人来说,难的不只是抒发,还有如何记录的问题。“七十年代喜洋洋,红光焕发精神爽,团结努力去奋斗,土地如今变了样,你说你家鱼儿多,我说我家粮满仓,你我过上好生活,幸福不忘共产党。”如果只看这首诗的底稿,没有人能猜得出纸上到底写了什么,因为很多字都是用圆圈来替代的。张显珍说,年轻的时候记性好,虽然都是些圆圆圈圈,但是拿过底稿,自己能完完整整地读自己写的“诗”。但是她这个特殊的本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退。为了把自己的作品完好地保留下来,53岁的张显珍开始学起了写字,跟着村里的幼儿园老师学,跟着电视字幕学,跟着手机语音软件学,张显珍就这样“四处求学”,用了4年的时间,基本掌握了常用字。“丢多少钱我都不心疼,这个本子可不能丢。”现在张显珍最珍视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作业本,封皮上工工整整地写着“三年级一班张显珍”。这是她学会写字后一笔一划整理出来的自己创作的诗集,她说这个本子记录着她的人生。
说起现在的生活,张显珍总是笑得合不拢嘴,“缺吃少穿的日子早就过去了,改革开放以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现在我有社保,我老伴儿有政府补贴,家里的小超市经营得也挺好,知足!”真正吃过苦的人更能体味出生活的甜,现在张显珍每天打理着自己的小生意,还时不时地忙里偷闲作作小诗,唱唱小曲,日子过得快乐而充实。
“时代好呀好风光,山水公路变了样,土路变成油漆路,山坡穿上绿军装,公路宽阔保平安,路边树儿排成行。
满怀激情向前望,树儿颜色是两样,坚定不移打立正,有的绿来有的黄,路边有树叶有花,环境优美真舒畅。
同声赞美共产党,党的政策放光芒,农民土地已确权,再也不愁没保障,领导带头来脱贫,满怀喜悦进小康。
说起时代喜洋洋,幸福不忘共产党,时代好处说不尽,同心同德志四方,好的时代要珍惜,双手拥护共产党。”
改革开放带来了好日子,好日子给了张显珍这份难得的诗情。小小的作业本诗集上,记录下的不光是她个人生活的点滴、人生的历程,也记录了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霍英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