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勤劳的双手打开致富之门,带头加入到蔬菜种植行列,成为一名科技致富先锋;她实现了人生的跨越,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带领村民共同走上富裕路,成为一名践行党的宗旨的实践者。今年45岁的荆玉华,是美丽河镇后美丽河村一名普通的农民党员,自2008年开始,她从4栋温室大棚种植起步,依靠科学技术,把握市场脉搏,至2015年种植规模已扩大到47栋大棚,占地面积200亩,总投资达到260万元,年纯收入超过50万元,成为我区远近闻名的棚菜种植状元、党员致富能人。
勤劳苦干 争先创业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全面铺开,元宝山区高科技示范园区等重点农业项目相继落户美丽河镇。通过种植大棚蔬菜,不少人在这片土地上刨出了“金疙瘩”。荆玉华是个有心人,时刻思考着适合自己的致富路。2008年适逢美丽河镇朝阳山项目园区落成,蔬菜大棚主体工程峻工,水电路全部配套,急需农民入驻进行棚菜种植。荆玉华通过市场调研和多方咨询,发现反季节蔬菜越来越为城乡居民生活所需,认为温室蔬菜种植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好出路。她第一个跑到村委会,主动要求承包4个大棚,率先打破了项目区内有棚无人的僵局。
荆玉华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投入4万元买了大棚塑料、棉被和相关设备。她积极学习蔬菜种植技术,参加村党组织的培训,还到先进地区考察。2008年12月份,她看准市场试种了第一季尖椒,到了作物生长期,凌晨两三点钟当别人还在酣睡的时候,她已在棚里劳动,当别的棚户开始干活时,她已完成了三四个棚的施肥、蘸花。在技术员的精心指导和自己的辛勤努力下,她收获了棚菜种植的第一桶金6万元,在证实能力的同时,也坚定了她走棚菜种植这条道路的信心。
科技致富 岗位争优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荆玉华从品种选育、种植结构、生产质量,每个环节都精心研究,严格操作,提高棚菜种植科技含量,用第一生产力开启了市场大门,也开启了致富之门。她积极调研市场蔬菜品种优劣和百姓需求,选用了和润育苗有限公司培育的汉母一号柿苗品种,这个品种产出的柿子不仅果形好,而且口味鲜、易保存、好运输,广大消费者认可度高。荆玉华大胆尝试,把所有的棚改种西红柿,并联系到北京新发地的蔬菜批发商吴先生,柿子成熟时节主动上门进行收购,成功解决了西红柿的销售问题。2009年她又承包了3个大棚,纯收入超过10万元。2010年,她将所有的收入全部用到扩大规模上,又承包了8个大棚。这在整个项目区内可是个不小的规模了,她开始雇佣周边农民到大棚务工,并在棚内大胆试种了两个优质西红柿品种,同时联系朝阳山项目区的所有西红柿种植户与北京的吴先生达成了订单式保护价回收西红柿,在其他地方出现西红柿价格下滑时,朝阳山项目区均以每公斤3元的价格得到回收。2015年,她再次承包了31个大棚,承包大棚总数增加至47个,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村“两委”的帮助和亲戚朋友的支持下,她在银行申请到了42万元无息贷款。在精心计算投入产出比后,率先选用无滴水塑料膜,透明度高,采光效果好,棚内温度比普通塑料膜高出3至4摄氏度,蔬果提前成熟7天左右,可以提前上市抢占市场,卖个好价钱。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截至2015年底,在第二季西红柿栽种前,荆玉华年收入已超过50万,成为美丽河镇大棚种植规模最大、年收入最高的一户。
带富脱贫 惠及村民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荆玉华是个热心人,她把通过摸索探求的种植实用技术和经验向一起种棚的村民倾囊相授。在她的带动和帮助下,村里有40户农户也开始种植大棚蔬菜,户均大棚达到10个,年收超过10万元,同时带动周边村民就业300余人。如今的朝阳山项目区,已发展大棚3000亩,种植大棚700余个。回顾走过的路,荆玉华深有感触地说:“我有今天,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富民好政策,离不开各级党组织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作为共产党员,我一人致富不算富,大家共富才算富。我要带领乡亲们‘先进’起来,不仅要学科技,还要学经营、懂市场,共同享受发家致富的果实。”(李文韬)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