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人口老龄化时代已悄然来临。截至2012年底,我区60岁以上人口已达44904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3.8%,同比提高了0.7个百分点。
面对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快的形势,我区把群众最关切的“老有所养”作为民生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大力倡导尊老养老良好风尚,不断夯实社会保障基础,积极探索社区养老模式,初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乡镇敬老院等“机构养老”为依托,日间托老中心等“社区养老”为补充,齐头并进、蓬勃发展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努力让我区老年人“步入暮年后,夕阳好更红”。
居家养老仍是主流
3月27日下午,在建昌营农民新村的住宅小区里,83岁的刘兴州老人安然地靠在沙发上,静静地享受透进窗户的阳光。刘大爷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如何让操劳一生的父亲安度晚年,成为他们最操心的事。两年前母亲去世后,他们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规定:父亲主要由两个儿子轮流照顾,女儿也要经常去陪伴父亲或接父亲到自己的家里,总之,必须有人陪伴父亲,不能让老人感到孤单。
“大儿子和小儿子的家和我都在一个小区,他们步行不到五分钟就能到我家,三个女儿离这也不远,平时来看我都挺方便。我每天散步也都有孩子们陪着。每逢年节,孩子们都会齐聚在我家,他们的孝心我是知道的。”刘大爷告诉记者。
儿女孝顺是对年迈父母最大的慰藉和回报。与刘大爷一家其乐融融的情境类似,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老人居家养老,与家人在一起共享天伦之乐,高高兴兴安度晚年。
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区妇联近年来坚持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和谐家庭”、“平安家庭”评选活动,号召广大家庭在生活上照顾老人,在精神上关心老人,为老人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些活动的深入开展,全区涌现出了一大批尊老敬老养老的先进典型,2012年三八妇女节期间,全区各级妇联共表彰“和谐家庭”、“平安家庭”138户,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好母亲、好丈夫、好儿媳、好女婿等先进个人75名,在全社会形成了尊老敬老养老的良好风尚。
机构养老进行兜底
走进平庄镇敬老院:老人们睡着舒适的床铺,盖着暖和的被褥,室内配有床头柜、电风扇、暖水瓶等设施和用品;院内路道宽广整洁,绿树成荫,花草簇锦,环境舒适;食堂配有冰箱、消毒柜、蒸馒头机、面条机和桌椅;洗衣房内配有两台洗衣机,并专门安排人员定期为院民清洗衣被。
在农村中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作为五保对象在我区受到了充分保障。目前,我区在风水沟、元宝山、美丽河、平庄、五家镇有五个敬老院,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投入,进一步改善了敬老院的环境和条件,先后对五家敬老院进行了改造扩建,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其中建成配套设施完善的标准房200多间,总床位近300张,可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文化健身等方面服务,现已入住老人130多名。各镇政府也切实履行职能,把敬老院管理工作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在敬老院管理人员配备、日常工作管理等方面倾注了很多心血。坚持做到应保尽保,凡是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都及时按程序进行申报;坚持做到及时足额发放五保供养金。对分散供养的五保对象,一律实行一折通打卡通过信用发放;集中供养五保金,每月初按人头一次性拨付到敬老院。在五保金发放过程中,力求及时足额。此外,每逢元旦、春节、重阳、中秋等节日都要发放慰问品或慰问金等。
社区养老探索起步
很少有人愿意住进养老院,而当这一天来临时,家门口的社区托老机构就成为了不错的选择。70岁的马秀华觉得自己的生活过得比前几年充实多了,因为前年她居住的东城街道成立了“托老服务中心”。
“在这里可以唱歌、跳舞、锻炼身体,还可以看电视、读报纸,服务中心的志愿者还经常来陪我们聊天解闷。”马阿姨高兴地说。
从老年人的生活饮食、医疗护理、康复指导,到活跃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如今,家门口的“托老服务中心”在社区养老方面日渐凸显出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今年70岁的王景霞阿姨是东方小区的居民,丈夫去世20多年来,她一直独自居住。“以前我有慢性气管炎,儿子和女儿都有工作要忙,没时间总是陪着我,后来我到这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有人照顾有人陪,心情也好了,身体比以前好多了!老年人和老年人在一起也能说到一块儿,我们老年人吃的好坏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有个好心情。”
平庄东城街道社区“托老服务中心”,采用日间看护的养老模式,面对本辖区内65岁以上的独居、孤寡老人进行日间照料服务,该中心具有日间照料、生活服务、用餐、健康保健和文化娱乐等功能,按照不同的功能分为娱乐活动区、综合活动区等。同时,“托老服务中心”为了能更好的满足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还经常组织入托老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努力做到“托老服务在社区,老友所乐得其所”,使老人在日间照料室既能感受到家的温馨,又可以享受到无微不至的照顾。
除了平庄东城街道的社区“托老服务中心”,我区其它街道也在不断加大社区养老机构的建设步伐,西露天街道、云杉路街道和平庄西城街道如意小区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也已先后投入使用。通过制定出台扶持政策,我区正在探索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机构自我发展的社区托老所发展机制,计划初步构筑起高、中、低档互补,公办公营、民办公助、民办民营多种形式并存的托老所格局。目前,全区设立的社区托老机构共有6处,床位数量为120个,已入住老年人120人。
(专刊记者 李翠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