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区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现代农业,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基地建设步伐,现代农业一路跨越向前,走上了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园区化的发展之路,演绎着从传统到现代的精彩嬗变。
培育龙头:科技引领转变发展方式
和润农业育苗棚室里,自动喷灌车、导流扇、补光灯、水帘等一应俱全,这些先进的设施在电脑控制下能自动补光、调温,给种苗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
和润公司以高科技为支撑成为我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一面旗帜。2010年,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落户我区,总规划面积100万亩,赤峰和润农业科技园区作为核心区,在优质种苗繁育、高新品种示范、科研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实效,成为全市乃至周边地区农业科技发展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平台。历经几年发展,和润农业园区占地面积1070亩,已建设各类棚室及附属设施22.5万平方米,育苗中心每年可输出蔬菜、花卉种苗2.5亿株,引进并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2项,申请国家专利17项,实施各类科技项目20余项。依托和润,我区先后组建了内蒙古设施农业研究院、北方寒冷地区蔬菜产业技术创业联盟,建立了科研院校试验实习基地和院士专家工作站,通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引进培养优秀人才,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增强了农业科技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在龙头的科技引领下,我区逐渐冲破了传统农业结构单一、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效益不高的束缚,向结构优化、产业集聚、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现代农业之路迈进。和润输出的一株株优质种苗,为我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播洒了星星之火;和润提供的技术支持,确保了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优化结构:特色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2008年,和润公司落户我区时,育苗品种主要是黄瓜、辣椒、番茄等蔬菜,近几年来,随着市场和消费需求的变化,逐步由蔬菜扩展到时鲜水果、花卉领域。今年,和润公司与法国艾罗种子公司合作,引进新优仙客来种苗,花卉种植将更上一层楼。2016赤峰·中国北方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暨全国农高会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展示交易会上,和润农业公司的参展产品一经亮相,便引来众多参观者驻足,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赞扬和农户的青睐。
在和润公司积极实施经营品种调整拓展战略带动下,我区原有设施基地和产业园区也结合区位交通优势,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路子,确定主攻方向,丰富经营品种,提升经济效益。
集生态、观光、休闲于一体的平庄镇前进锦绣山旅游观光采摘园,建设了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300栋,栽培了火龙果、桑葚、葡萄、毛桃等40多个品种的反季节瓜果蔬菜,每天前去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据采摘园负责人介绍,采摘园分出40栋温室大棚栽植果蔬供观光采摘,每个大棚每年纯收入达4万元,其余的260个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每棚每年纯收入在5万元以上,整个园区年纯收入近1500万元。
锦绣山通过调整种植结构,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让传统农业望尘莫及。近年来,我区在保证粮食总产不下降的前提下,在突出“菜”的种植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积极调整设施农业产业结构, 同时发展了花卉繁育栽培、果树种植、食用菌培育等。2015年,我区粮经饲比例为68:30:2,预计到2020年,粮经饲比例将调整到43:53:4。
壮大基地:打造精品升级经营体系
美丽河镇后美丽河村农民李术华,过去一直靠10亩土地的玉米种植维持生计,经济收入十分有限。2013年,村里成立稷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在新朝阳山规划建设了130亩、30多个大棚,种植油桃、葡萄等反季节水果。李术华果断将自己土地流转出去,加入了合作社。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模式,如今李术华的年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李术华的经历,凸显了我区依托基地升级经营体系的有力举措。
风水沟镇重点打造葡萄主导产业,规划了万亩设施葡萄基地。截至2015年底,该镇鲜食葡萄面积已达5600亩,现已形成了下坎子村、庄头营子村、大北海村、风水沟村四大葡萄产业园区,其中3000亩已达盛果期,亩产值约2万元。该镇注册了“风水沟”葡萄商标,并向相关资质部门申请了地理标识认证,近两年还成功举办了两届葡萄采摘节,扩大了葡萄销售市场,提高了产品知名度,为把该镇建设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产地奠定了基础。
近年来,我区累计投入资金6.8亿元,高标准建设了和润、新朝阳山、锦绣山、五家房身等现代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基地,多元发展设施蔬菜、葡萄、林果、花卉等特色种植业,引进培育了一批辐射带动能力强、利益联结机制好的产业化龙头企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园区基地,我区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对现代农业的拉动作用,引导土地向企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集聚,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截至目前,我区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基地达到23处,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15万亩;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1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686家。农民从农业产业化获得收入人均达到8094元。
伴随着我区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脚步,曾经“靠天收”的贫瘠土地成为了丰收的沃野;累累的硕果和竞相开放的花朵变成了农民口袋里的黄金;过往田间的一声轻叹变成了千里大地的尽情欢歌!(褚琦 孙艳军)
[责任编辑:王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