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连日来,平庄镇政府组织镇财政、三资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采取现场签订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现场发放现金的方式,及时向农民发放筹备建设花卉扶贫产业园区土地流转金,切实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花卉园区规划图
自去年以来,区委、区政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出发点,做出了“计划投资16.2亿元,利用三年左右时间建设花卉扶贫产业园区”的决策部署,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接二连三”。截至目前,我区已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2.1万亩,规划设计、可研立项等花卉扶贫产业园区各项建设工作有序推进。
依托人才优势 规划产业园区
人才是园区建设和发展的第一资源,我区花卉扶贫产业园区的筹建就是源于出生于平庄镇大三家村的留美博士、美国捷怡公司总裁于怡然。于怡然在1994年将商业种植色素万寿菊品种以及技术引入中国,在赤峰市范围内进行了种子生产并一直潜心研究,运用其遗传育种专业优势,优选色素万寿菊品种。2005年于怡然带领的内蒙古捷怡凯种子有限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并且是唯一的一个色素万寿菊杂交种JYKP4,其色素含量是此前使用常规品种的30倍,每公斤鲜花含叶黄素达26克。经过近些年的培育种植发现,赤峰地区最适宜种植色素万寿菊杂交种JYKP4,现在已经扩展到了全国包括东北三省、山东、河北、甘肃、新疆、四川、云南等地。捷怡凯公司在色素万寿菊种子供应上,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目前,国际上90%以上色素万寿菊的种子都来源于捷怡凯公司。
2016年,我区和于怡然博士达成初步合作意向,于怡然博士有意回家乡发展色素万寿菊产业,推广色素万寿菊种植2万亩,建设色素颗粒、色素油膏、纯药提取、遗传育种研究院等系列项目,带动农村群众增收致富。通过协商,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平庄城区南、高铁沿线两侧规模化种植色素万寿菊,打造“万亩花海”景观,并计划未来5年发展到10万亩,进行叶黄素系列产品生产研发。同时,建设占地1600亩的精品花卉观赏园,引种世界各地适合当地土壤水肥及气候条件的奇花异草和珍稀苗木品种,致力将其打造成为平庄地区未来吸引各地观光客眼球的著名旅游目的地。
发挥基础优势 助力农民增收
平庄镇大三家村花卉种植大户李志,不但自己种植花卉,成立了花卉公司,还是村里的花卉经纪人。如今他在花卉种子销售领域已经是小有名气了,销售渠道畅通,有固定客源。
李志的花卉大棚
大三家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以草花种子繁育、干花生产、经纪人外销等一系列产业。目前,该村有近300户从事花卉生产经营,经营的花卉品种有万寿菊、矮牵牛、鼠尾草、三色堇、千日红等上百个品种,保有花卉种植面积近5000亩,花卉种子产量占全国50%以上,而且大三家、山嘴子、岭上、水源等村靠近老哈河沿岸,地形平坦、水源较为丰富,比较适合搞花卉规模种植,其基础优势明显。但多年来,由于技术和市场等多方面原因,我区的花卉产业中草花种子繁育和干花种植都处于农业的初级阶段,在产业链上,没有花卉深加工,附加值低;在规模上,种植呈零星分散,未能集中连片;在规划上,处于无序发展状态,没有进行系统、科学规划,缺乏引导。
改变传统发展模式,通过规模化生产,运用科技提高产品附加值,这是我区花卉产业发展的唯一出路。采用万寿菊叶黄素纯药生产技术,2万亩色素万寿菊可年产200吨纯药,如果按市场价格的10%出厂销售,每吨纯药价格2000万元,销售额40亿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花卉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园区建成后,可安排劳动力就业1万余人,合计工资及土地租金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可增收4万元。同时,花卉扶贫产业园区将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进入园区打工,转化为产业工人,以月工资3000元、工作期7个月计算,家庭收入增加2.1万元,可带动1700人实现稳定脱贫,有力助推农民增收。
借助错位优势 发展旅游产业
当前,以旅游业为引领的新一轮经济发展机遇已经来临,但受到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的限制,我区旅游业发展先天不足。在花卉扶贫产业园区规划后,我区将以“万亩花海”为底色,配合打造“千亩花园”具有十分可观的旅游价值。据了解,色素万寿菊花期长达5个月,可从6月份开到10月中旬,较洛阳牡丹、罗平油菜花等全国知名同质资源旅游景点在时间上更有保障,而且是同类旅游景点规模最大的。同时“千亩花园”、“万亩花海”又不同于赤峰及周边地区的草原、石林、湖泊、沙漠、水库等旅游资源,具有错位发展优势。
利用赤喀高铁建设的契机,我区在“千亩花园”的建设上,将聘请国际高端设计公司设计,建设国际花卉精品园、牡丹芍药精品园、草原野生花卉园等主题花园,倾力打造高端精品观光花园,全面开启“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待2019年赤喀高铁建成通车,高铁线穿越“万亩花海”7公里,能够有力带动平庄地区乃至全区旅游业的大发展。
与之同步的是旅游业的拉动效应,也将成为我区打造特色小镇建设的强力推手。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特色小镇吃、住、行、游、娱、购、运动、康养等旅游消费集聚,进而形成相关消费产业的集聚,构成城镇的产业架构,形成城镇服务人口,从而带动居民收入增加、土地升值、地产开发、城市环境美化、本土文化传承、服务设施完善、城市品位提升、城乡差距缩小等一系列红利,最终用消费产业化解三农问题及城乡二元结构,实现一产三产化,农业服务化,在就地城镇化中,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朵万寿菊,一边连着加工业,一边连着旅游业。作为因煤而兴、缘煤而建的煤电名城,规划花卉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万亩色素万寿菊花海精品工程,引进国际一流的遗传育种技术,配套色素颗粒、色素油膏、叶黄素加工项目,打造集规模种植、精深加工、观光旅游于一体的以花为产业链的“花海经济”,将有力推动我区的“花丽转身”,打造出一二三产完美融合的典范。(孙艳军)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