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服务、出门散步、陪聊解闷、送钱送物、洗衣梳头、看病养护、真诚奉献、老来福厚”一首志愿养老歌,唱出了我区西露天“四结合”养老新模式的精神实质。
据西露天街道党工委书记介绍:“1958年西露天建矿,发展至今已近60年,面临能源枯竭、经济转型。如今西露天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相对严重,街道15000多名居民中,65岁以上老年居民达3400名,其中空巢老人数量高达345名。西露天街道制定‘五结合养老’工作思路,推出‘居家养老’一对一服务,开展‘敬老聊吧’上门服务,建设日间照料中心,康复建设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文化信息中心养老阵地,形成独具西露天特色的新型养老工作格局。‘养老难、难养老’逐步转变为‘快乐养老、健康养老’。”
将志愿与养老结合,创新居家养老模式。街道以平西南街社区为试点,以点带面开展“居家养老、邻里互助”工作,他们对社辖区内65岁以上292位夫妇双方空巢、53位单身空巢、高龄、困难老人的信息进行了采集登记,组建了200多位由社区志愿者、网格长、楼栋长组成的9支专业志愿者队伍,制定详尽的服务计划、发放了养老服务卡,设置了养老热线电话。成立了志愿者培训中心,聘请专业教师为志愿者开设精神慰藉等专业课程。年初,唐玉兰老人因病住院,老伴在家行动不便,一日三餐都成问题。志愿服务小队分成两组,一组在医院照顾唐玉兰,一组在家照顾她老伴,还跑报销事宜帮办出院手续。
将互助与养老结合,推广“敬老聊吧”工程。街道采取“街道总览、社区细化、服务小队入户进门”三层递进工作模式,组建“敬老聊吧”工作队伍,深入开展“敬老聊吧”活动。志愿服务小队主要涉及陪老人聊天谈心、帮老人洗衣做饭、陪老人散步锻炼、教老人使用电子工具与家人视频互动、带老人参加社区活动等内容。目前,已有100多名志愿者参加敬老服务,185户空巢老人接受帮扶。魏洪兰的老伴去世后,社区安排4名退休妇女为空巢老人提供志愿服务,她们陪她唠家常、散步,还时常送一些吃的用的,帮着洗衣做饭。魏洪兰说:“我好像平白就多了几个亲姐妹,这志愿者真好!”
将养生与养老结合,建立日间照料中心。街道在平西北街社区建立了面积为100平米的日间照料中心,划有医疗保健区、养身休闲区、保健康复区三个功能区。医疗保健区内设医疗保健室,每周有医院专业医生定期坐诊,方便了老年人健康诊疗咨询。同时,该区还设有方便老年人运动保健的自助型健康小屋;养身休闲区设有休息床、书刊桌,可以读书看报;保健康复区还配置了自助按摩器等为老年人提供自助服务;街道建立了康复建设中心,配置踏步机、动感单车、仰卧板、脚踏车、多功能举重器、推力器、拉力器等运动器材,今年以来,参与康复健身人员已达2000余人次。
将文化与养老结合,建立社区活动中心。街道以棋牌室、舞蹈室、活动室为依托,融入传统时尚元素,建立了社区活动中心。中心不定期组织歌唱、舞蹈、曲艺等各类比赛。中心拥有书籍5000余册,他们定期举办读书比赛活动,依托远程教育网站开设社区课堂,通过老年课堂、生活知识、家庭教育、道德规范、就业技能等方面的学习使社区居民从中汲取了营养、整体素质稳步提升。(王玉清 丛日昕 乔颖)
[责任编辑 黄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