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总产量3亿斤、蔬菜总产量65万吨、奶牛存栏4.1万头、肉产量达到3.7万吨……2016年,我区以实施“3661”工程为契机,围绕“菜(果花菌)、乳、肉”等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全区农牧业生产喜获丰收。
稳步推进基地建设,产业布局更加优化
走进小五家乡万泰永设施农业园区,只见一栋栋日光温室鳞次栉比,温棚内种植的香瓜、西瓜、毛桃、葡萄及各种蔬菜绿油油的一片,生机盎然。“我们这个园区自2014年开始建设,目前投入资金6200万元,150栋温室大棚建成投入使用,另有150栋日光温室已完成主体建设及棚架安装,种植30余种果蔬菌类产品,每天可出产3500斤左右蔬菜。”园区经理田洪林向记者介绍说。
2016年,我区积极推进设施农业基地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全区新增设施农业2.7万亩,其中日光温室1.7万亩、塑料大棚1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8.7万亩。争取上级资金600万元,新开工建设元宝山镇刘家店设施农业园区、扩建小五家万泰永设施农业园区和五家镇房身设施农业园区。同时,打造以休闲采摘为主的设施农业,风水沟镇冷棚葡萄、木头沟村温室葡萄、小五家林果、五家镇油桃、山前村锦绣山火龙果等特色采摘园规模效益凸显,已成为当地产业发展的支柱。
此外,我区还进一步壮大肉牛、肉羊产业,全区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22处,肉牛养殖户1000户,肉牛出栏6.3万头,肉羊出栏10.5万只;围绕温氏集团,积极推进生猪养殖,做“大”优质生猪养殖产业,全区年出栏500口以上生猪养殖场32个,出栏优质生猪15.8万口。
培养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
前不久,记者在位于美丽河镇的鹿鸣园艺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看到,花农正忙着搬花装车,不一会就装满了一车,这边刚拉走一车,那边又开始装上了。合作社负责人鲍光明告诉我们,合作社现有温室大棚40栋,主要种植仙客来、海棠、君子兰等十余个花卉品种,明年还将再投资300万元,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温室10栋,预计年产盆花35万盆,净利益300万。
近年来,我区大力培养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全区现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85家,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441家、种养大户186家、家庭农场15家、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辐射带动农户2.74万户,经济合作组织覆盖率达到6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推进我区现代农业建设的新主体、新载体,对促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
我区还积极壮大龙头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截至2016年末,预计全区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45家,实现销售收入57.05亿元,增加值14.61亿元,实现利税6.11亿元;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到61%;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6家,其中国家级1家,自治区级13家,赤峰市级22家。
与此同时,我区进一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将土地流转入种养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预计到年末,全区流转土地160100亩,土地流转率达52.1%。并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登记工作,全区66个村全部完成野外实测工作,实测面积50万亩,数据录入、档案整理工作有序进行。
完善现代服务体系,助推农业快速发展
在五家镇北台子肉羊养殖小区,北台子村村民马东利正给饲养的羊添喂饲料,一只只身披“白袍”的小尾寒羊头碰头挤在一起吃草料,长势喜人。马东利告诉记者说:“现在农村想发展种养殖业不愁钱,只要肯干,可以去贷款,而且特别方便。”马东利今年通过三户联保在平五小额贷款公司借了5万元的贷款,趁着羊的价格低又新购进100多只羊,现在共有200多只,对养羊的“钱”景他充满信心。
2016年,我区进一步完善投融资机制,稳步推进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信用互助协会快速发展,全区蔬菜、生猪、奶牛、农机等信用互助协会及小额贷款担保公司达到25家,年内新增3家。并积极构建“民主决策、制度管理、群众监督”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体系,明确管理范围和主体,目前已有55个村开展了“三资”委托代理服务。及时落实惠农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发放农机具购置补贴449.406万元,补贴农机具355台套,受益农户200户。
同时,全区各涉农部门紧紧围绕农资市场开展综合执法检查,重点加大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维护市场秩序;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我区现有自治区名牌产品7个,中国驰名商标3个,自治区著名商标2个,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4个,有机产品认证25个,无公害认证6个,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孙艳军 赵越起)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