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山区孤山子村60户养鸡大户联合成立了农祥蛋鸡发展合作社,并采取“统一饲养、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防疫、统一收购鲜蛋”的模式,努力为养殖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该合作社蛋鸡存栏量达到了15万只,年产鸡蛋3780吨,年实现销售收入2722万元,成为孤山子村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
元宝山区本着“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系市场、龙头、农户、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不断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力度。目前,全区共有菜、乳、肉、果、花、菌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38家,成员6885人,带动农户2.85万户。
合作社领航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四家村是元宝山区远近闻名的种菜大村,在合作社成立之前,该村村民看到其他地区种植西红柿赚钱,于是全村农民纷纷效仿,到了秋天,本该卖1元钱的西红柿只卖了1角钱,很多卖不出去的西红柿都扔进了大沟。2008年四家村成立了联谊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以后,在合理调配农民种植蔬菜品种的同时,还在买材料建大棚、聘请技术员、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蔬菜价格、统一组织销售等方面协助镇、村干部做了大量的工作;派出相关人员先后到寿光、深圳、广州、福州、杭州、北京等地跑订单、引客户;积极与康绿源公司合作,利用康绿源蔬菜批发市场协助农户做好蔬菜的销售工作,确保了菜农都能有较好的收益。目前,每年到蔬菜收购季节,就有来自温州、杭州、广州等地的30余家客商到四家村收购蔬菜。2012年,四家村1200亩西红柿卖了个好价钱,每亩西红柿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菜农们说,蔬菜卖上好价钱,合作社功不可没。
长期以来,农民受生产方式、知识结构和信息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在种养殖业上都是单打独斗,农民的市场意识普遍比较淡薄,发展种养殖业都是凭着自己的喜好,从而导致了农村产业结构极端不合理,严重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增收的步伐。元宝山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农民组建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整合了生产要素,转变了农村发展方式,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富民增收。
合作社携手现代农业腾飞
平庄镇山嘴子村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里发动13户奶牛养殖户成立了同心奶牛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成立后,积极引导养殖户按照国家和伊利乳业公司的要求,不断加大标准化奶牛牧场园区的建设力度,对合作社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和统一饲养、统一饲料、统一挤奶、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的组织经营模式进行经营管理,每年为每户奶农增收5万多元。目前,该村奶牛牧场园区的养殖模式已成为元宝山区现代养殖业的典范。
为了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元宝山区专业合作社积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积极和龙头企业联系,采取契约的方式,支持龙头企业投入资金建立原料生产基地,从而形成了“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专业合作社按照龙头企业的要求,安排农户生产,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养殖小区,代表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既降低了龙头企业与千家万户打交道的高额成本与合同不能兑现的风险,又有效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较好地实现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双赢”,加快了元宝山区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合作社为农民增收提供新引擎
内蒙古康绿源蔬菜产业有限公司落户元宝山区后,合作社支持他们采取反租倒包的土地流转模式,租用农民的土地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农民不仅可以从公司获得固定的土地租金,还可以进入公司,成为长期稳定的产业工人,每月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工资性收入。此举,既把农民的经营风险降为了零,又让农民获得了土地租金、工资两项“双保险”收入,受到了农民的欢迎。
元宝山区的各专业合作社,积极引导农民转变传统观念,一改之前家庭分散经营的种种弊端,生产缺技术、经营规模小、销售缺信息等困难迎刃而解,实现了农业生产利润的最大化,推动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合作社实施统一信息、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调配,有序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参与市场竞争,有效解决了种植、养殖户在信息、技术、管理、作业市场等方面的难题,促进了农民致富增收。(鞠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