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在30年前,说起元宝山区前进村的西梁山,人们都习惯叫它“荒梁山”,“山上光秃秃,地上龙爪沟,十年有九旱,拉车累死牛。”荒梁山山上光秃秃的不见绿色,还有20多条二、三十米深的大沟。种地望天收,“种上一坡,拉上一车,打一簸箕,煮上一锅。”年轻人都想跳出“农门”。
从1993年开始,前进人开始了自己向荒山“要钱”的征程,他们扛起铁铲上山,在水土流失治理工程中艰难起步。村委会主任徐宝义介绍:“我们在治理荒凉山上做文章,利用煤矿创造的利润,向‘荒凉山’宣战,填沟治坡,修水平梯田。‘荒凉山’面积600多公顷,大沟最深的30米,宽70多米,长1500多米。1993年以来,村里年年在秋收之后的冬闲季节,安排义务工组织大会战。每天出动4台推土机推山、填沟、平地。全村男女老少最大的70多岁,最小的十几岁都积极参战,最多时,每天出动1000多人上山修坝梗,平土地。”
开垦荒山种地,打不了多少粮食,往往越垦越穷。
时间进入到2000年以后,老百姓变过去的“求温饱”,为“盼环保”了,他们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些,天天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于是,前进村干部群众誓把“荒山”变“青山”。他们在水平梯田上栽植油松、杏树、枣树、苹果等树种。如今,直径20多公分的树种遍布山坡,一片葱郁。经过十几年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前进村现有土地面积933公顷,林木面积已达520多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55%。
但是,荒山绿了,并不能尽快让老百姓致富。
路在何方?面对困局,前进村党总支书记徐瑞说:“靠山还得吃山,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思路对头,干劲不减,‘荒凉山’里也能刨出金蛋蛋。”
徐瑞说:这几年我们改变了“套路”,让农业和二、三产业“攀亲联姻”,在荒凉山上搞起了高科技的生态农业,就是凭着现代农业技术,结合本地实际,创造“亩收10万元”记录,硬是把“荒凉山”侍弄成“生态园”。
记者在一栋栽植草莓的温室里,见到50岁的农民李桂芹,她兴奋地说:“要是搁以前,好年天收成的话,山坡种1亩地的玉米收入也就是300多元。现在不一样,草莓可火了,你看这又大又鲜,一咬啊香喷喷的,市场价每公斤要卖60元的。”生态园一位技术员说:“我们这栋温室全都是草莓,亩产达1800公斤,按比较保守的的价格每公斤60元计算,产值可达10万元,年纯利8多万元。你瞧,这草莓温室变成了‘印钞机’,能种出过去上百倍产值啊。”
在前进村生态园,记者看到来这里参观的五家镇农民赵殿瑞。他说:农产品要有机的,选地时要精致的,这样的新式“种法”超出了我的想象,我一直认为要想多产粮食,就必须多种地。赵殿瑞说:“今天,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这高科技的温室啊,真让我大长见识:你看,光照不足,就能补光;滴灌适当,用水量很省;大棚跨度大,温度易控,菜苗生长快;每棚一箱蜜蜂,蜜蜂保证花期受粉均匀。”赵殿瑞真是大开眼界,但还是提出一栋温室投入13万元,前进村生态园一下子砸进去6000多万元究竟值不值的问题。
村委会主任徐宝义自信地介绍:“前进村生态园建设,投入资金6000多万,仅仅生态园的200栋温室,明、后年丰产期年就可创产值2000多万元,纯利要达到1600多万元。”
不过,在前进村生态园里,铁的事实让记者也赞叹不已。现在的前进村,随着锦绣山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成,桃花节、杏花节、采摘节、果蔬展示会等都按期承办。还真有人上门来吃来玩,临走带点新鲜蔬菜,产业收入逐年攀升。一位农民对记者说:“种了一辈子地,到现在才知道,干啥也得高科技啊”!
平庄镇镇长张伟学介绍:如今,前进村生态园农牧林果多链条产业齐头并进,形成百花齐放的产业格局。前进村的3000头奶牛养殖基地,日产鲜奶25吨,成为伊利集团重要的合作伙伴,年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200公顷现代采摘园,主栽大枣、家杏、苹果等十几个果树品种,成为重点旅游观光点。100公顷设施林果基地,主栽火龙果、桑葚等名优果品,通过农民合作社经营模式,400多户从中受益,人均增收10000多元。拥有集特色养殖、种植、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前进印象”农家乐一处,人们在游玩采摘的同时,感受东北人家的餐饮快乐。
记者了解到:经过几代前进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荒山野岭如今变成了生态园,从治山起步到林业起家,从生态建设到生态旅游强家,高科技让农业产值上百倍放大。(王玉清 乔颖)
[责任编辑 王巍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