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残日期间,记者采访元宝山区残联工作人员时,他们正在施工现场忙着筹划室内装修。这处位于城区中心被绿树环绕的雅致小楼,就是正在建设中的元宝山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项目。这个集老年活动、社区办公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其中400多平方米是残疾人康复中心的专区。专区设有宽敞的残疾人康复活动大厅,用来开展运动功能、生活自理、社会适应能力的康复训练,还设有康复信息咨询、残疾知识预防宣传服务室。残联负责人告诉记者,装修完毕后,一批75万元国家扶持资金购置的各类健身器材就会“进驻”康复中心,到时就可以有计划地开展活动,周边城区的残疾朋友又有了一个康复训练和活动健身的“新家”。
这个“新家”,是元宝山区推进残疾人事业中着力实施三大项目中的一个。
元宝山区一直把残疾人事业置于关注民生、共建和谐的重要位置,以真挚的人道主义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探索新时期做好残疾人事业的新思路、新途径。近年来,通过着力实施三大项目构建起“康复——救助——就业”三大体系,为残疾群体托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全区两万多残疾人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大爱的阳光。
康复是残疾工作的第一步。元宝山区提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口号,以康复中心项目为依托,不断提升康复水平,让残疾人得到有效康复,回归社会。近年来,元宝山区先后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项目等残疾人康复场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制度、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的“五统一”标准,建起配套完善的区、镇(街)、村(社区)三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以此康复中心项目建设为阵地,以区医院、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室为技术依托,建立起区级康复指导中心、镇街级康复服务指导站、社区康复室。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灵活广泛地开展康复活动。近年来积极争取康复资金,共为785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实施股骨头置换术75例;投入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资金27万元,救助康复贫困精神病患者93名;为33名下肢残疾人装配假肢;为17名贫困肢残儿童实施矫治手术;争取免费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康复项目6例;发放轮椅、助听器、手杖等辅助器具1507台件;8350名残疾人接受了不同程度的康复服务,使残疾朋友增强了生活信心、提升了参与社会能力。
同时,康复从儿童抓起。大力推进0—3岁残疾儿童早期干预、早期教育和康复训练。投入512万元建成占地9300平方米的元宝山区特殊教育学校。近年来,学校以良好的教育康复成果得到社会和家长的好评,步入了自治区特殊教育前列。很多残疾儿童经过系统的听觉、言语、认知、自理等能力的科学训练,得到很大程度的康复,有的进入了普通学校就读。
在康复中心装备一新即将投入使用之际,元宝山区残疾人集中托养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也正在火热进行中。这是为救助就业年龄段智力、精神、肢体重度残疾人所建的另一服务项目。总投资800万元的托养中心,规划建筑面积达3000平方米,设置床位200张,可以集中接纳和托养周边镇村及社区的150多名各类重度残疾人,为他们集中提供生活照料、职业康复、文化教育、心理疏导、就业推介等服务,大大方便了残疾人生活起居,为残疾人家庭减轻了负担。这种以集中照料为主体、以居家安养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服务项目,为残疾人及残疾家庭的深入救助开辟了新途径。
近年来,元宝山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为残疾人救助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残疾人救助方面实现了三个“百分百”: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城镇及农村残疾人100%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围,把1452名重度残疾、215名一户多残、1065名老残一体的特殊困难家庭保障水平提高到A类;全区城镇残疾人参加医疗保险率达100%;农村户口残疾人100%纳入新农村合作医疗范围,并将假肢、脑瘫等9项康复项目内容纳入新农合医疗保障范围。实施扶残助学工程,确保特校残疾儿童充分享受“两免一补”等优惠政策;对高中阶段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子女免收学费;对考入大学、专科院校的残疾学生、残疾人家庭每年资助2000元助学金,确保没有一名残疾学生因贫困辍学。几年来,全区各级各界为残疾人捐款捐物折合177万余元,临时性救助金125万余元,形成扶残助残良好氛围。
就业是安生立命之本,对于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庭来说,实现就业更是体现自身价值、平等步入社会的重要途径。元宝山区在大力扶持残疾人自主创业过程中,积极探索打造的基地就业模式是其扶持就业的一大亮点。通过为残疾人专门“特制”的基地平台,帮助和扶持残疾人集中统一就业。近年来,以元宝山镇危房改造、移民搬迁项目为依托,建设了哈拉卜吐村和木头沟村两个残疾人就业扶贫基地项目。农耕时节,记者在位于元宝山镇哈拉卜吐村的残疾人培训就业扶贫基地看到,一些残疾朋友正在大棚里出入忙碌着,或种蔬菜、或栽果树。这个规划投资2700万元、占地2000亩的就业扶贫基地,建有日光温室258栋,与一般基地不同的是,这里还建有住宅及生产用房200栋。这样,不但解决了200户残疾人家庭住房困难,还让这些行动不便的残疾朋友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就业、创业、乐业。此外依托基地每年还可实施残疾人果蔬实用技术培训,有针对性地进行残疾人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600多人次,大大提高残疾人知识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能力。一举多得的方式,实现了将残疾人就业基地与新农村建设、残疾人危房改造的有机结合。元宝山区也以此项工作中的创新之举,被国务院残工委、中国残联和国务院扶贫办表彰为“十年间全国农村残疾人扶贫开发工作先进集体”。
规范社会福利企业认定工作,目前元宝山区已有大牧场、巴林奥雪、格尔雅、温迪博尔等安置残疾人就业的福利企业8个,确保了全区社会福利企业集中安置残疾人稳定在300人以上。按比例安置残疾人就业稳定在400人以上,使有就业意愿和劳动能力的残疾人达到充分就业,保障残疾人就业的合法权利。而以三大项目为支撑构建的“康复——救助——就业”体系,也给残疾群体托举起一片平等参与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和谐而温暖的天空。(孙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