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农民从传统种养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元宝山区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设施农业所占农业的比重、工商资本入驻农业领域的资金数、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等在全市都处于领先位置。草原兴发、康绿源、和润农业、大牧场等一批加工、种植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具备了全国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条件。
今后几年,元宝山区将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中提出的把内蒙古建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动力,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园区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优化配置生产要素,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用管理现代工业的理念组织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现“企业、基地、市场、科技”四轮驱动,争取到“十二五”期末,使元宝山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龙头壮农——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元宝山区大力扶持和发展龙头企业,加快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牧业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狠抓标准化生产,坚持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增加科技含量来培育品牌、打响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和完善市场预测系统,实现全区重点龙头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农民经纪人和部分种养大户上网,形成左右互联、上下贯通的网络体系,开展好网络销售。
推进基地和市场产销对接,扶持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连锁店,在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专销区或专柜。推动农产品市场、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加快发展农产品现代化物流方式。逐步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产销合同,完善双方的主体地位和相应的权利义务,提高订单的履约率。加快发展农业中介组织,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协会、经济合作组织等的中介作用,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自我服务,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合作社在行业自律和协调、行业标准和发展规划制订等方面的作用。
项目强农——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
元宝山区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元宝山区农牧业,夯实农牧业发展基础,增强农牧业发展后劲。积极向国家、自治区、赤峰市的农业、财政、科技等部门争取项目,做到储备一批项目、争取一批项目、实施一批项目、投产一批项目,全面提升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化档次。在今后几年,除规划项目外,元宝山区还将适时推出一批重点农牧业工程项目,全面推动元宝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积极做好农牧业招商引资工作,吸引更多工商企业、社会资本投资农牧业生产、加工、物流和服务全过程,解决农牧业发展后劲不足这一深层次问题,为农牧业的产业升级注入内在动力。
科技兴农——拓宽农民增收空间
元宝山区大力推广实用农业新技术,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应用率、转化率和贡献率。今后几年将有计划推广应用一批生态高效农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全面提高元宝山区农牧业科技含量。建立健全农牧业科技网络,稳定区、镇两级农牧业科技推广队伍,深化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服务工作,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科技示范、推广引导、辐射带动作用,有效解决村级农牧业科技推广网络断层问题。大力引进、示范和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不断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加强农机化建设,进一步推广各类新型实用农机具。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建好农牧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指导作用。建立完善区镇村农牧业热线服务联动功能,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服务内容。加强农科教结合,加强农业专业教育,培养农民技术骨干力量,扩大对外技术交流,特别要加强农牧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进吸收外地农牧业在动植物品种、农艺设施、管理水平、加工技术上的先进经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元宝山区农牧业技术与管理水平,加快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依法护农——保障农牧业生产安全
今后几年,元宝山区将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畜禽养殖小区、放养场的粪便等废弃物以及农产品的下脚料进行无害化处理。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检查监管力度,优化农业生产环境。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易降解农用薄膜的推广应用,合理使用化肥。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能力建设,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做好绿色、无公害农牧基地和产品的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建设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实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加大《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禁用农牧业投入品的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和农产品市场秩序。积极落实《土地承包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秩序,通过转租、转包、转让、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提高集约化水平,发挥农业规模化效益。(薛广明 鞠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