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她是元宝山区平庄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7年来日日夜夜、无微不至地照顾瘫痪丈夫,她从未抱怨、从不放弃,用真心、细心和耐心化解着丈夫身体和心灵的痛苦。她的名字叫张玉梅。
2011年9月25日,张玉梅的丈夫因脑干出血一病不起,当时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书,但是张玉梅和家人坚持要救人,不管结果怎么样,只要有一线希望也绝不放弃。张玉梅和孩子们时刻守在丈夫身边,两小时换一次水枕,定时开导尿管。由于张玉梅的丈夫一直在发烧,张玉梅就天天给丈夫擦身体,敷冰块。为了不让丈夫长时间昏迷而导致肌肉坏死,张玉梅和孩子们还轮流给丈夫按摩。过了几天,张玉梅的丈夫开始出现肺部感染,不得不把气管切开插管子,每天还要定时吸痰。为了省些医疗费用,张玉梅和孩子学会了吸痰,只要丈夫有痰憋气时,他们自己就往外吸了。张玉梅的丈夫昏迷不能进食只能插胃管,她每天做好饭后打成流食用针棒给丈夫推进去,每天上、下午各打一次水果汁,这样既能补充营养,还防止便秘。
张玉梅照顾瘫痪丈夫
张玉梅的丈夫昏迷期间大小便失禁,但她毫不嫌弃,张玉梅虽然岁数大了精力有限,也和孩子们轮流倒班看护,但她看护的时候真就是24小时不敢合眼,实在困得不行了也只是打个盹。有一次,早晨4点多钟,张玉梅着急去医院给丈夫送饭,天黑看不清路,晚上也没休息好,骑电动车时一不小心就撞到了一块大石头上摔倒了,张玉梅摔得鼻青脸肿,眼睛也充血了,看东西有些模糊。就这样在张玉梅和家人的努力下,丈夫昏迷了18天终于苏醒了,虽然神志不清,不能动也不能说话,却给张玉梅和家人们带来了希望。张玉梅和孩子们坚持给丈夫定时量体温、换水枕、开关导尿管、打流食、伺候大小便、吸痰、监测血压、按摩康复等,3个多月以后出院了。
丈夫出院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能坐,不能站也不能翻身,更严重的是因脑干出血压迫吞咽功能,只能躺着喝一点水。在医院的时候都是插胃管打流食,出院后张玉梅一开始用料理机打流食喂丈夫,但是由于长期卧床导致胃肠功能减弱,消化不了,丈夫总是拉肚子。于是张玉梅尝试着嚼饭喂丈夫,这样丈夫就不拉肚子了,在这7年多的时间里,张玉梅一日三餐坚持嚼着喂。由于长期嚼饭导致张玉梅自己的胃唾液酶减少,消化功能减弱并有糜烂性胃炎,还有反流性食管炎,有时憋气,甚至在晚上睡觉的时候都有胃反流的情况,呛的咳嗽半天才能好。别人都劝张玉梅用料理机打流食,但她还是嚼着喂,这样丈夫才不会有胃肠不适,身体才能慢慢恢复,儿女也少跟着操心。
张玉梅推丈夫出外散步
平时张玉梅扶着丈夫在床上坐一个小时,拍拍背,让血液循环一下,然后再把丈夫扶到轮椅上坐着,每天坐两个小时,再扶他躺床上休息一小时,一天就这样反复着。丈夫躺着的时候,张玉梅就给丈夫按摩不会动的胳膊和腿,每天晚上都为丈夫洗脚泡脚、按摩、运动四肢,防止肌肉萎缩。一次,张玉梅扶着丈夫锻炼没站稳,丈夫身子沉也不会动,一下就把张玉梅砸到了下面,张玉梅当时就疼的不能动了,后来叫了120,拍片显示腰椎骨折了,张玉梅听了感觉像是天塌下来了,自己不能动了,也没法照顾丈夫了,还得儿女来伺候,张玉梅一想到这就忍不住流泪。后来,在儿女的鼓励与劝说下,张玉梅不得不接受现实,积极治疗让自己快点好,虽然孩子们也孝顺,但考虑到儿女也有自己的家和孩子需要照顾,得挣钱养家糊口,所以没等痊愈,张玉梅就撒谎说自己好差不多了,也能自己照顾丈夫了。就这样,她瞒着家里人干着力所能及的事。虽然后来张玉梅的慢慢好转,但是也落下了病根儿,稍微不适腰就疼得直不起来。
2019年,张玉梅被元宝山区评为2019年第一季度“宝山好人”。
张玉梅7年如一日的照顾丈夫,却给自己攒下了一身的病痛,但她无怨无悔,在张玉梅看来,她不懂什么海誓山盟的浪漫,只是尽着一个平凡妻子和母亲为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只是尽力撑起这个家,“不离不弃”这的四个字在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身上得到了深刻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