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党员日常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年初以来,西露天街道探索尝试对辖区党员进行“四化”分类管理,即实行无职党员“岗位化”、在职党员“双重化”、年老困难党员“关爱化”、流动党员“动态化”管理,不断提升党员教育管理科学化水平,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无职党员“岗位化”管理。该街道根据各社区实际情况,为普通居民党员“量身”设置了爱心帮扶、社区服务、文明劝导、治安巡逻等贴近居民生活的服务岗位,引导辖区有服务能力的党员认领1至2个服务岗位,为社区普通党员参与社区建设提供平台,让他们在岗位上发挥服务作用。
——在职党员“双重化”管理。该街道对在职党员采用网格化管理,激励在职党员“八小时以内”当先锋,“八小时以外”作模范,开展以机关与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机关在职党员与社区贫困居民结对帮扶为主要内容的“双结对”,明确结对党员姓名、所在党组织、职务、联系电话,每年在“创业就业、安居乐业、完成学业”等方面至少帮助结对贫困居民解决1至2个实际问题。
——年老困难党员“关爱化”管理。该街道各社区对辖区年老无靠、患有重病、下岗失业、家庭无收入来源或家庭负担较重的低收入党员群体定期进行走访看望,并积极组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确保年老困难党员的“所思、所缺、所急、所难”能够及时得到解决,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流动党员“动态化”管理。针对近年来党员流动性增强情况,该街道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定期与流入地党组织、流出党员联系沟通,确保流出党员“远行不断线,思想不脱节”;对流入党员,及时向流出地党组织进行反馈,就近纳入现居住地社区支部管理,并发放《党员承诺卡》,确保“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西露天街道对辖区党员采用“四化”分类教育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感召力,有效提升了社区党组织的整体素质,使党员队伍进一步焕发了生机与活力。(彭文玲 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