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沟镇大北海村党支部团结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抢抓机遇,苦干实干,村民人均年收入由2006年的2000元提高到了2012年的9500元,使这个土地沙化严重、洪水灾害频发、村民生活艰苦的小山村,彻底改变了贫穷落后的面貌,走上了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村风文明、社会和谐的小康道路。
——筑牢发展基础,建设为民务实型村班子。2006年以前,大北海村因村务管理混乱,集体债务高达500余万元,引发了大量村民上访事件。总结以往经验教训,村党支部充分认识到,有没有科学、规范的民主管理制度,事关一个村发展稳定大局。为此,2006年,新班子上任后,首先从民主制度抓起,一方面,推行民主定事制度,把“三重一大”事项全部纳入“四议三公开两报告”民主程序,让决策公开透明。另一方面,强化民主监督,把村组资金、资产、资源交给镇“三资”代理服务中心委托管理,使集体“三资”置于镇党委、群众的双重监督之下,还了干部清白,给了群众明白,村民对村班子的态度由怀疑担心转为信任爱戴。
针对以往村干部思想涣散、缺乏活力问题,村党支部坚持每年开展两次“一述双评”,由村干部述职,接受上级点评、群众评议,增强责任意识。制定“一名村干部包一个村民组”的工作制度,派干部定期下组入户宣传政策,了解诉求,化解矛盾,在服务群众中转变作风。针对党员队伍老龄化日趋严重问题,“公推票决”发展党员,扩大范围视野,提高了新发展党员的素质和公信度。通过不懈努力,党支部上下焕发出新活力,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大北海村不但很快实现了由乱到治,而且村里各项事业一年一个新台阶,党建工作也由此走在我区前列。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富民强村新引擎。大北海村耕地1.2万亩,60%为沙质土地。为尽快摘掉人均收入2000多元的“穷帽子”,村党支部按照“适度超前,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的发展思路,实施了总投资1600万元的土地治理项目,引进平庄建筑公司注资成立了大北海现代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启动了占地3000余亩,集设施葡萄种植、采摘、生态餐厅等于一体的科技园区建设,目前,全村设施葡萄种植面积已达1000亩,村民不仅通过流转土地得到了一份收益,还能到园区打工每月增加1000多元收入。2011年,大北海村引进山东神舟集团大力发展肉羊养殖产业,规划建设了面积400亩、年出栏5万只的养羊基地,通过神舟集团将基础母羊委托养殖户饲养,统一提供服务,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供应饲料,统一回收断奶羔羊的经营模式,养殖户每只基础母羊一年至少净赚500元。村党支部还依托温氏集团入驻元宝山区这一有力契机,规划了占地327亩、年出栏万头的生猪养殖小区,在规模养殖上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面对市场激烈竞争,村党支部打破传统,对村属企业风海煤矿实行租赁经营,有效盘活了企业,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10万元。积极运作储量5000万吨的花椒洼煤田招商开发工作,达产后年可增加收入500万元以上。支持村民依托煤矿求发展,目前,存煤户达到了20余家,运输户达到了30余家,随之拉动了全村汽车维修和餐饮服务行业的快速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建设和谐文明新农村。村党支部把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推进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交融,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按照抵抗五十年一遇洪水的标准,对境内老哈河护岸大坝进行改造,有效消除了水灾隐患。借助“村村通油路”工程的实施,筹集50万元配套资金修通了联接村内外的油路,投入4万余元,为村民铺垫了7条作业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多方筹资建起农民文化活动中心,改造了全村闭路电视,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推行村民共享的福利政策,浇地、秋翻村里每人每年补助60元,冬季每人发半吨取暖煤,本村学生考入大学每人奖励2000元,每年元旦、春节为军属、残疾人、五保户及60周岁以上老人送上米、面、油。
发展聚合力,服务赢民心,创业得荣誉。2009年,村党支部书记连凤水同志被评为赤峰市级“劳动模范”,2011年,村党支部被评为赤峰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马国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