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草长莺飞,万象更新。行走于各个园区,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扑面而来,成排成栋的厂房排列整齐,道路宽敞平整,路灯整齐划一,污水处理厂、供热厂规范集中……由一条条有形道路连接起的企业、项目、服务机构等,在无形中集聚出我区新型工业化蓄势发展的广阔天地,让人深切感受到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带给宝山大地的振奋之情。
夯实园区平台,提升承载能力
投资15亿元,启动建设24平方公里铜产业园,实施主干路网及配套管网设施一期工程;开工建设2×35万千瓦自备电厂,实施马林220千伏一次变,筹备建设66千伏输变电工程,提高开发试验区电力保障能力……“十三五”期间,我区将进一步加强开发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升开发试验区承载能力。
自2006年开发试验区规划建设以来,我区逐步把工业建设力量向开发试验区倾斜,采取以规划为先导,实施以能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产业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为手段的立体化模式,大力发展开发试验区工业经济。特别是2013年,我区高标准规划建设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至此,全区形成了以开发试验区为核心,以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五家项目集中区、元宝山项目集中区和风水沟项目集中区为支撑的“一区四园”园区发展格局,其中开发试验区已累计完成投资12亿元,建成了集中供热站、日供水量8万吨水厂、日处理5万吨污水处理厂、容量5.15万千伏安变电所各1座,形成了六横四纵主干路网及与之配套的“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开发试验区规划展示和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一期规划建设2.86平方公里,现完成投资约1.5亿元,园区道路、给水、排水、供热(汽)、供电、照明、土地平整等“七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部完工,完全满足项目入驻条件,已有26家企业入驻,园区全部建成运营后预计安置剩余劳动力6000人,在提高城镇居民收入,实现社会稳定,实现工业强区的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园区基础设施功能的完善,必将吸引一批优势项目落户“筑巢”,为我区工业经济快速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加强项目建设,夯实发展后劲
近日,记者在开发试验区的内蒙古大地云天化工有限公司120万吨/年缓控释肥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开发试验区管委会一位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该项目是我区打造的两个百亿元企业之一,分两期建设,一期2014年8月开工,计划今年6月末具备投料试车条件,其开工建设对改变我区“一煤独大”产业格局,促进资源转型具有决定性意义。
“十三五”期间,开发试验区将坚持实施“五四二一”工程,即建成中国一流的氨基酸、北方最大的磷化工、中国重要的季戊四醇、蒙东高端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及新材料、北方最大的铜冶炼下游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基地;打造煤和磷化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及新材料、铜冶炼下游精深加工和机械制造四个百亿元耦合发展产业;打造伊品生物、大地云天化两个百亿元企业;力争伊品生物、大地云天、华天制药、瑞阳化工、普因医药、科为博生物、润邦生物、中润生物、新福地科技、开瑞科技等十个以上企业实现上市。到“十三五”期末,开发试验区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500亿元,实现税收10亿元,安排就业2万人。
经过多年发展,我区新型工业化稳步发展,能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四大优势特色产业呈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态势,国电集团重组元电公司,兰达集团重组草原兴发,贵州开磷集团重组瑞阳化工并实施搬迁,国电化工、伊品生物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大地云天、普因医药等优势项目落地实施,润邦结冷胶、盛森硅业、环球锰业、华阔铝业、河套酒业、大牧场肉食品、大北农饲料形成现实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我区累计招商引进项目121个,引进资金280亿元,至2015年末,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5家,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
与此同时,我区以煤化工、生物化工、装备制造、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也逐步形成,新落户园区的企业和项目不断增多。截至目前,开发试验区有注册工业企业40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家;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入驻26家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随着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拉动作用强、发展前景好的大项目的入驻投产,势必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
内蒙古华天制药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产兽药和饲料为主的外贸企业,该企业在2013年建立专业的研发基地,经过几年发展,形成了以新兽药研发为主的研发中心,并获得高新技术产业资质,在中药种植、中药制剂配方、提取工艺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公司通过向研发要效益,实现销售收入5918万元,外贸出口业务完成销售额90余万美元,较2014年销售收入提高40%。公司总经理陈志强告诉记者:“今年,我们将进一步加大中药材基地、中药饮片深加工和奶牛乳房炎灌注剂的建设和研发力度,确保实现销售收入在2015年的基础上提高30%以上的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区将把创新驱动作为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动力,切实实现从要素和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蜕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与产业融合创新,重点依托创新平台载体,积极推进以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为平台,推动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加大技术攻关力度,促进煤炭开采产业向煤化工、深加工等领域转化,建筑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绿色建筑领域过渡,生物制药、食品加工产业向高精尖产品跨跃。到2020年,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20%,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达20家以上。
同时,我区以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推动科技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对企业发展的倍增和催化作用,促进产业融合,扩大市场需求,积极建设完善北京中关村海淀园赤峰分园科技孵化器,巩固提升开发试验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华天制药生物孵化器服务水平,推进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开发试验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器等建设。目前,我区还制定出台了《关于鼓励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的奖励办法》,积极鼓励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争取更多的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推动企业做大做强。(孙艳军 赵永峰)
[责任编辑 黄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