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重点项目
从元宝山区透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之路
重点项目  加入时间:2012-11-02 09:16:18

    记者日前在一份《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报告看到:目前,我国在上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中,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这些有过重大贡献的“资源型城市”,近年来却因资源枯竭而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资源型城市”离我们并不遥远。全国60个典型资源型城市中,我区就占了7个,有因煤而兴的乌海、满洲里、霍林郭勒;有因林而兴的牙克石、根河、阿尔山;还有石油城市锡林浩特。这些正值盛年的城市都有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那就是待资源枯竭后,城市将何去何从?
    带着这一个问题,记者冒着初冬寒风,踏访了自治区经济转型试验区-----赤峰市元宝山区。试图通过解读“煤电小城”这只“麻雀”,为资源型城市的未来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走近元宝山,最初是出于对循环经济模式的好奇。随着采访深入,记者发现,在全面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元宝山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煤城经济”转型范例。目前,元宝山区已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跨越。他们的成功经验是:提前站在转型的拐点上,在实施煤产业纵向转型的同时,尝试发展新兴产业进行横向转型。
                                 煤城的成长烦恼与隐忧
    从时间上看,元宝山区是先有煤矿,后有城区。1959年,平煤集团前身平庄矿务局创建;1983年,元宝山区成立。这个因煤而兴的小城,经过近50年的开采,已累计产煤2亿吨。在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地下的窟窿越来越多,地上的渣子越堆越高,天上的空气越来越呛”。一组来自环保部门的数据显示:元宝山区现存煤矸石2000万吨,占地1500亩;电厂粉煤灰1300万吨,占地5000 亩;这些工业废弃物还在以每年350万吨的产量在产出。随着地下矿井的开掘,地上的沉陷区面积已经超过3万亩,每年还在已近1000亩的速度增加。来自环境和资源上的压力,让元宝山区几乎喘不过气来。而来自煤炭行业的波动,更让元宝山区的经济存在更多的变数。2000年前后,煤炭市场的持续低迷曾让元宝山一度因煤而痛。
    元宝山区还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那就是将来地下的煤吃尽了该么办?因为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关乎着矿工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
“我们面临的诸多问题都得靠经济转型来解决!”区委书记辛广昌说:“元宝山虽然有20多亿吨的煤储量,煤矿也正值盛年期,但我们要居安思危,避免重蹈他人矿竭城衰的覆辙” 。在经济转型这个问题上,元宝山人“醒得早,起得也早”。早在“九五”初期,元宝山就确定了经济多元化发展战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破解了成长中的各种烦恼,初步形成了以能源、化工、机械加工制造、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框架。
    元宝山区的经济开始摆脱对煤的过度依赖。一个可供佐证的数据是——2005年,元宝山的非煤产业收入占全区GDP的75.07%。但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煤在这个小城中的地位仍将举足轻重。“以平煤集团为龙头,推进现代化矿井建设,到2010年,全区原煤产量要超过2000万吨,当地转化率达到70%以上。”元宝山十一五规划中这样描述其煤炭工业的未来。但是,元宝山区更看重的是自己从“煤城”到“非煤”嬗变的过程,也格外珍惜经济转型的初步成果。因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与发展就像一场赛跑,竞争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对资源型城市而言,无论资源是否存在枯竭现象,经济转型都是必须的,转型越晚,困难越大,成本越高 
                                循环经济拉长煤业链条
    在加速经济转型的当口,元宝山的未来有许多种可能,但这个小城的光荣与梦想始终离不开地下储藏的20多亿吨的煤。经济转型的路径之一就是煤产业的纵向转型。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拉长产业链条,把煤吃干榨尽,转化增值。
    “煤-电-材”产业链是在元宝山煤产业上的一个重要循环。在这个循环圈上,上家企业的废料就是下家企业的原料。刚刚由57家整合成20家的煤矿是这个圆的起点,依次连接着3家发电厂和9家建筑材料企业。
    全区每年产出的1500万吨煤中,有一半用于发电。元宝山发电厂是煤转电的龙头老大,投资21亿的4号发电机组复建项目正在紧张的施工,明年5月投产后,总装机容量达到210万千瓦。平庄煤矸石热电厂是一个以吃“粗粮”为主的热电联产企业,它的燃料按照每2吨煤矸石掺1吨煤比例,每年能消化掉25万吨煤矿废弃的煤矸石。
    天宇建材是红庙煤矿的一家邻居企业。这家砖厂以煤矿煤矸石做原料生产环保砖,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了“制砖不用土,烧砖不用煤”。企业年产空心砖6000万块,吃掉煤矸石10万吨。自主创新的“凝石”技术,为工业废料的利用开辟了另一空间。在华益水泥厂,技术负责人张钦桃介绍,这种被称之为“凝石”的新型水泥,是以粉煤灰和煤矸石为原料磨制而成,无需烧制,无烟、无粉尘、无废水排放,与普通水泥相比综合能耗降低50%以上。这种水泥原料由煤而来,产出后可再卖给煤矿做井下填充。它的造价只有普通水泥的1/3,低廉的价格使井下填充开采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煤矿回采率提高到了90%以上。
    煤化工是煤转化的另一途径。事实上,元宝山区的煤化工产业正处“爆发”的前夜。目前,区里已与中国泽楷集团达成协议,投资80亿元年产180万吨甲醇项目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建中。该项目投产后,还将向PVC、醋酸、二甲醚等项目延伸,年可消耗煤270多万吨。
    元宝山露天煤矿疏干水综合利用,是元宝山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力作。以前,煤矿每天抽出47万方水疏干水都白白流入河道。如今这些水通过玻璃钢管道引到7公里之外实现了“一水三用”:一个分支引到水厂过滤净化,为8个行政村的4.6万人、3.1万头只牲畜提供饮用水;一个分支引到元宝山发电厂做发电用水;还有一个分支引到南荒村冷水鱼养殖场,养鱼后的废水再被用来灌溉农田。
    注重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让元宝山拿到可持续发展的金钥匙。煤化工等煤精深加工项目的棋子落入盘中,也翻开了元宝山煤产业发展史上新的一页 
                                  后煤城时代的七彩嬗变  
    对元宝山而言,“黑色”是这个小城最经典的颜色,但仅先靠“一煤独大”,显然无法支撑一个城市的未来。面对元宝山这一888平方公里的巨幅画卷,“执笔者”唯有将各种色彩层层点染,最终绘出的画卷才会风采卓然。
    能源、化工、加工制造、绿色食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确立,让元宝山走出单靠“吃煤”的煤城时代,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的后煤城时代。这正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另一条路:横向转型,兴建新的产业。
    瑞阳化工是一个年产6000吨乙醇的粮食深加工企业,每年消化玉米7万吨。它的副产品玉米粕又是帅威兴元饲料厂的原料。另一副产品二氧化碳还成为铸造企业制模原料。与其一街之隔的祥润制药厂已开始竣工调试,这个与安阳常昊化合作的项目,年产抗生素原料药土霉素2000吨,年销售收入可达1.3亿元。
     机械制造业也在元宝山区悄然兴起。贺麒铜业是“煤—电—铜”产业链上的下游企业,企业直接利用发电厂的电力,生产内螺纹等各类铜管产品,全部销往青岛海尔、天津LG等30多家生产空调和制冷设备的企业。企业的年产1.2万吨的铜合金管和年产2万吨的铜板带项目也在筹建之中。煤矿用液压支架,是宏文机电公司的拳头产品,企业目前拥有年产10万只托辊生产线;年产3500吨汽车轮毂生产线;年产5500吨铸造件生产厂。达产后年产值1.36亿元。
    木材加工和羊绒纺织这两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速崛起,成为煤矿工人转移就业的蓄水池。站在平庄岭上木材加工园区的山坡上,白花花的木材单板晾晒场蔚为壮观。这个占地500亩的园区,已入驻木材加工户50户,建成木材市场一处,生产的建筑模板、细木工板、中密度板远销东北三省和京津唐等地。如今,在元宝山区,象岭上一样木材加工园区共有3个,吸纳木材加工户310家,终端产品企业22家,从业人员7000多人。“巴林奥雪”是元宝山区羊绒纺织业的一个品牌,随着塞北绒王、格尔雅等企业的入驻,纺织业的“雪球”越滚越大。目前,全区纺织企业已发展到19家,年产羊绒纺织品150万件,吸纳1500人就业。
    元宝山发电公司和平煤集团是元宝山区的两张“工业名片”。如果说这些大型企业更多是在“富财政”,那些正在兴起的特色产业,则更多是在“富民”,同时让这个小城的工业经济结构更趋合理:国有企业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虽然仍占支配地位,但民营经济却迅速勃兴。(徐永升)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