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看资源型城市赤峰市元宝山区怎样实现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陶文斌 人民日报《大地周刊》记者●尚文达
“塞外煤电名城”曾经是赤峰市元宝山区的荣耀,却因为“一业独大”而成了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双二元”结构、城乡地企矛盾凸显。为破解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发展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富有远见卓识的元宝山人不等不靠,在全自治区率先走上了“化蛹成蝶”的经济转型之路 。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就曾经说过:“资源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始”。是的,资源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战期间,前苏联凭借乌拉尔和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起强大的战时工业体系,为抗击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和平年代,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而富甲一方。
然而,矿产资源和地下资源都有不可再生性,随着现代化开采技术的提高,资源枯竭的速度也在加快,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发展成了世界性的难题。
元宝山区正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曾几何时,“塞外煤电名城”这个光环让所有的元宝山人感到无尚荣耀。300多年前,从这里挖出了第一锹煤,人们欣喜的发现,这里就是元宝山。60年前,共和国一声令下,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几万建设大军在这里集结,拉开了大工业建设的序幕,演绎出全国第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大型露天煤矿;全国第一台整套引进的30万千瓦发电机组;全国第一台整套引进的60万千瓦发电机组;全国第一条50万千伏输变电线路。元宝山区境内探明煤炭储量21亿吨,其中可采储量17亿吨。现已形成煤炭生产能力超2100万吨的平庄煤业集团公司、总装机容量210万千瓦的国家级煤电基地。先后有3亿多吨煤、1500亿度电从这里输往全国各地。
然而,煤炭作为不可再生有限资源的特性,正随着煤炭开采量的逐年攀升而日益显露。因开采工艺的提高和产量的加大,平庄煤业集团公司下属的9个煤矿中,已有两处年产30万吨的井工矿相继破产,一处露天矿、两处井工矿降低产能达210万吨/年。此外,区内地方煤矿由原来的119座、123个生产系统缩减到20座,部分矿山采掘深度超过地下1000米,濒临破产。按照目前的开采速度,除了平庄煤业集团公司的部分矿井尚能开采20年以上,大多数地方煤矿将在5―10年内因煤炭资源枯竭而关闭。资源产业萎缩,导致劳动人数缩减,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全区累计下岗失业人员达1.2万人,因平庄煤业集团公司和元宝山电厂征占土地而失业的农业人口达3.6万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煤矿开采形成了六大采煤沉陷区,大量建筑物和城镇基础设施受到影响,民宅、学校、医院、企事业单位、商务网点、市政设施及农田遭受严重损坏,受灾面积达22.47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露天矿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也侵占大量的土地,两个露天矿排土场占地面积达14.1平方公里,并以每年约0.6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区煤矸石堆积成山,占地面积0.32平方公里,每年以30.2万吨速度在递增。元宝山发电厂排灰量为140万吨/年,占地600亩,地面扬尘已成为影响元宝山区环境的主要因素。尤为严重的是,资源开采需疏干大量的地下水,仅元宝山露天矿疏干排水已累计超过30.9亿立方米,平均日抽取量为44万立方米,造成地下水位逐年下降,给当地居民农田灌溉和人畜饮水造成严重影响。“地下窟窿越来越多,地上渣滓越堆越高,天上空气越来越呛”。
地下的煤挖尽了,将来我们的后代怎么办?
发展中显露的矛盾如何合理科学解决?
“靠山吃山”的元宝山人居安思危,“醒得早,起得也早”。在城市主导产业出现“断档”之前,就开始站在转型的拐点上,未雨绸缪,超前谋划。用区委书记李廷玉的话说:“元宝山区工业所占的比重太大了,工业中能源行业所占的比例又偏大。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差的问题亟待解决。”
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思考探索,元宝山区经济转型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一是依托产业优势,推动煤电一体化发展,巩固壮大能源产业;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化工产业;三是依托工业基础好的优势,抓住大企业辅业剥离的有利时机,培育壮大机械加工制造业;四是依托本地区及赤峰周边地区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思路明确,规划先行。元宝山区聘请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委托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在北京召集专家评审。为进一步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元宝山区还专门举办了化工与装备制造产业高级研讨会,邀请国内13位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来元宝山区作专题讲座。2008年,元宝山区被自治区列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区;2009年,元宝山区进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行列。
“没有大项目的拉动,经济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元宝山人狠抓城市基础建设,打造精品工业集中区,举全区之力招商引资。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一大批非煤电企业纷纷落地开工投产,多业并举使元宝山区的工业经济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元宝山人就是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区长张子明如是说。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最为关键的工作是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本着“完善规划设计、改造基础设施、拉大城区框架、提高城市品位”的总体思路,元宝山人以平庄城区和元宝山城区建设为龙头,辐射带动区内小城镇建设,快速向建设20万人口区域性中等规模城市的目标迈进。为了完善城市功能,元宝山区启动了以商贸、教育和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平庄城区与矿区连接区开发建设项目,截至2009年6 月末,已累计投资18亿元,先后实施了路网、景观绿化、万人高中城、沉陷区治理、房地产开发和平庄村综合批发市场建设等一批大项目。连接区内的内环南路、辽河街、银河街等八条主要街路都已建成通车,基本形成了四横四、完整畅通的路网格局,实现了老矿区与中心区的连接和融合。同时,元宝山区还以道路建设、房地产开发和“城中村”改造为重点,加大了平庄老城区的改造力度。此项投资累计近14亿元,先后实施了辽河街、哈河街、红山路等14条街路的延伸改造工程,改造了城区给水和主干热力管网,新建维修了城区公厕、垃圾点、垃圾压缩转运站,改造了平庄矿区公园。先后投资10亿多元实施旧城改造,建成了旭日、晨光、星光、银河B区、银河二期等住宅小区,开发总面积达60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区条件。
经济转型是用新兴主导产业接续替代资源型主导产业的经济发展过程,其核心是培育发展新兴接续替代产业。
近年来,元宝山区坚持集群化、基地化、特色化发展方向,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步伐,提高工业集中区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影响力。相继规划建设了平庄工业集中区、五家工业集中区、云杉路工业集中区等工业集中区。在此基础上,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的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规划要求,对工业集中区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在平庄工业集中区着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工、制药、羊绒纺织等科技含量高、吸纳劳动力强、无工业污染的产业;在五家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污染小、用水少的机械加工产业;在云杉路工业集中区以宝山能源集团为龙头,培育以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有色金属产业;在开发试验区以引进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辐射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群为目标,全力推进以国电煤化工为主体的化工产业集中区建设,努力将开发试验区打造成经济转型产业接替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招商引资成果展示基地。
截至2009年底,已有22个企业入驻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其中,赤峰天华机械有限公司、赤峰金旭科技有限公司、赤峰爱丽雅涂料有限责任公司、赤峰宝昌福利灯饰厂、内蒙古华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城建新型建筑材料(赤峰)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已建成投产;国电集团公司等4个项目正在建设期内;赤峰云淞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万公斤生物活性酶、赤峰杰翔复合肥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复合肥、九鼎集团有限公司1.5兆瓦及以上风力发电浆片及配套产品300套风机叶片等3个项目已签约待建;另有7个项目正在洽谈中。
经济转型工作光有城市经济转型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农村经济同时转型才能促进地区经济的整体腾飞。元宝山区从最基层创新解决“三农”问题,他们养殖的虹鳟鱼走上了奥运餐桌,村办企业的产品直供青岛海尔并出口国外。一大批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和高科技转型的企业代表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资源型城市普遍存在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城乡地企矛盾突出。
元宝山区的决策者们经过多次考察,反复研究,多方论证,得出结论:只有在城乡一体化上搞突破,才能更好地推动经济社会彻底转型。区委书记李廷玉常说:“元宝山区有15万农民,农业和农村问题解决不好,就会影响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唯有实行城乡一体化推进,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新农村建设,才能使农民真正过上好日子,实现全社会的整体小康。”
为确保新农村建设的统筹安排和扎实推进,区里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资金与项目支持,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的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能教育,搞好农民技能培训,加快培育懂经营、会管理、多技能的新型农民。结合区情、镇情、村情,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主导型、产业化经营型、工农业结合型、商贸流通型和生态旅游型等新农村模式。
工业基础较好的南荒村,大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对资源型企业昌盛煤矿,实行租赁承包经营,每年向村里上交承包费。仅此一改就改出了效益,昌盛煤矿就向村里缴纳租金1020万元,彻底化解了原企业亏损的1000多万元债务包袱。对于村办的奶牛公司、农机站等集体企业也相继采取这种租赁经营的方式进行了转制。此外,他们还依托丰富的冷水资源,引进赤峰顺通渔业养殖有限责任公司投资300万元实施了虹鳟鱼养殖项目,在不增加集体支出的前提下,为本村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该村养殖的虹鳟鱼作为指定产品打进奥运村,成为南荒村群众向北京奥运献上的一份丰美贺礼。
工业主导型的向阳村,在赤峰地区首创以农民土地入股分红、村委会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模式,投资1100万元兴建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向阳交易市场。在土地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实现了效益与分配的多元化。市场设建筑材料、装饰材料、废旧物资三个交易区,内设220个摊位,是平庄地区唯一一家集建筑、装饰、废旧材料于一体的市场,年交易额近2亿元,村集体获利180万元。他们还投资建起了年产红砖1500万块的向阳八一砖厂,建起了年利润1500万元的向阳黑山青年联营煤矿,建起了年加工细木工板30万立方米的硕林木业。投资2亿元的平庄热电厂项目入驻向阳村,并实现了供热和并网发电村企一体化。经过村里的立项争取,投资近3亿元年产60万吨的煤矿已经开工建设,今后向阳村集体经济收入将达到每年上亿元。现在向阳村农民住宅楼已开始动工兴建,村镇银行也在积极筹措中。
建昌营村的“彩霸牌”油漆已成为内蒙古著名商品,赢得长春一汽、二汽重型卡车30%的油漆占有量。他们以股份制形式建起的热电厂装机容量2.4万千瓦,年发电2亿度,年实现利税2000万元以上,创全国同类地区同类机组年发电量经济效益最高水平。村里还利用热电厂上网剩余的4000万度电量,投资1.75亿元建起了年产1.2万吨贺麟精密铜管项目,填补了内蒙古乃至黄河以北地区生产铜管产品的空白。产品销往青岛海尔集团、宁波奥克斯集团、天津LG集团等知名企业并出口国外。
用工业化思维谋划新农村建设,使元宝山区的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元宝山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乡村城市化试点、全国农业产业化工作先进单位和绿色产业先进示范区、全国县域食品经济发展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科技示范先进县,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自治区八星级文明城市。
2009年9月18―20日,由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和赤峰市元宝山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全国第一家国际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元宝山区隆重举行。不但有各级党政官员与会,而且还吸引了欧盟项目主管、高盛集团研究员、澳大利亚国际商会首席执行官等国际知名人士和全国各地的企业家,大大提升了元宝山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仅论坛三天签约协议引进资金就高达29.7亿元。
在论坛即将结束时,记者见到了元宝山区区长张子明,2006年自治区首家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成立时他就是副主任,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如今远近闻名的新兴产业集聚区。经过几年的打拼,已经成为经济转型方面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型的实干家。谈起这次论坛的举办,他说:“这次高规格的论坛对元宝山区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使我们寻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更加明晰。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步伐,推动以煤化工、生物化工、机械加工制造、食品加工为主的新型工业和以绿色、生态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尽快上规模、上水平、上层次,从根本上实现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经济转型的战略抉择为元宝山的强势崛起夯实了发展基础,多业并举使元宝山区的工业经济驶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城乡一体的新农村建设敲开了元宝山区全面小康社会的大门。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和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的元宝山区很快会呈现在世人面前。
——试看资源型城市赤峰市元宝山区怎样实现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陶文斌 人民日报《大地周刊》记者●尚文达
“塞外煤电名城”曾经是赤峰市元宝山区的荣耀,却因为“一业独大”而成了制约其经济发展的“瓶颈”,“双二元”结构、城乡地企矛盾凸显。为破解资源枯竭城市如何发展这一世界性的难题,富有远见卓识的元宝山人不等不靠,在全自治区率先走上了“化蛹成蝶”的经济转型之路 。
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前国务卿黑格就曾经说过:“资源战争的时代已经开始”。是的,资源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实在太重要了。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二战期间,前苏联凭借乌拉尔和高加索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建立起强大的战时工业体系,为抗击德国法西斯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在和平年代,中东地区因其丰富的石油储量而富甲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