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底,全区正常脱贫享受政策758户19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随着脱贫攻坚由抓脱贫转入防致贫、防返贫阶段的到来,元宝山区实现了发展史上的大跨步,也完成了一场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逐梦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33万宝山儿女不忘初心,勠力同心再出发。
实事求是,书写脱贫攻坚的时代答卷
元宝山区走的路,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路。作为一座年轻的资源型小城,当资源枯竭遭遇转型发展的瓶颈,元宝山区的发展底气并不充足。彼时,元宝山区贫困人口底数为3190户10904人,有自治区级贫困村9个。无产业、无集体经济、无增收来源,脱贫攻坚之初,区委区政府面临着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
“认真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2018年,在全区脱贫攻坚誓师动员大会上,从区委书记、区长,再到各乡镇街道及科局主要负责人,每个人面前摆着的军令状上都如此写道。
前路坎坷,却从未退缩,这是历史的担当,也是时代的使命。交通局为脱贫攻坚铺就“幸福路”、就业局多举并措拔穷根暖民心、团委拓宽消费扶贫渠道,为脱贫注入“鲜能量”、平庄镇广大妇女撑起脱贫“半边天”、驻村工作队让贫困群众幸福浓、医保局使贫困群众有“医”靠……
聚焦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砥砺干部作风,狠抓扶贫实效。2017年以来,元宝山区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关于进一步压实责任传导压力加强脱贫攻坚组织领导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具体化、精细化、可操作性强的规范性文件,从制度层面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做好了战术设计,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工作体系。区委累计向46个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村派驻356名党员干部驻村蹲点开展帮扶工作,干部苦帮、群众苦干,成了元宝山区脱贫攻坚最感人的画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历史的昭示如此,今天的探索亦是如此。
到2018年底,9个自治区级贫困村相继顺利退出;到2019年底,全区正常脱贫享受政策758户197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清零。所有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产业全覆盖、贫困人口参保参险达到100%,全区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学生、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落实兜底保障政策、贫困村实现了硬化路、安全饮水、卫生室、超市全覆盖……
务实笃行,描绘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元宝山镇木头沟村白晓辉家标准化猪舍里,一头头小猪仔正悠闲地嚼食着饲料,白晓辉一家人则忙碌着清理猪舍。自从养了“致富猪”,白晓辉家的生活日渐“丰盈”了起来。看着猪舍里胖乎乎的小猪仔,白晓辉有着掩不住的喜悦,“从2015年开始,我家每年出栏肉猪2000头,累计收入达100多万元。因为有元宝山温氏公司的统一管理和销售,我们很放心,现在日子越来越好,真的是很高兴。”
赤峰元宝山区温氏农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元宝山温氏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广东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一家一体化专业养猪公司。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元宝山温氏公司主动履行社会责任,挑起扶贫的“担子”,为精准扶贫不断“造血”。
为了帮助更多的贫困户脱贫致富,元宝山温氏公司为贫困户“量身打造”了贫困户合股模式、贫困户承包模式、特殊贫困户脱贫模式,通过“公司+家庭农场”的统一规划建设,统一供应仔猪和饲料,统一技术指导和防疫,统一回收商品猪,保证按合同价回收的“四统一保”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养殖户养殖和出售环节零风险,助力他们搭上“脱贫快车”。
龙头企业当引领,产业脱贫有保障,信心满怀奔小康。近年来,元宝山区以保障贫困户稳步增收为中心,将龙头企业作为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扶贫带动作用,整合扶贫政策资源、培育产业发展优势、放大扶贫投资效益,探索推进“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积极开展利益联结机制建设,规范合同关系,切实保障贫困户收益优先,带动了贫困群众有效、稳定地脱贫,实现了脱贫攻坚由“输血”向“造血”的转变。
随着脱贫攻坚不断推进,在元宝山区,越来越多龙头企业成为了扶贫的攻坚力量,一个个日渐壮大的“家庭农场”,带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同时,走出了一条“钱”景广阔的特色养殖脱贫之路,为有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速乡村振兴步伐蓄积了新动能、增添了新活力。
砥砺前行,向着小康生活幸福出发
“去年在村里的暖棚打零工挣了些钱,今年村里又新建了27个棚,里外忙活了40多天,每天有150元左右的收入,能种地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我和老伴儿都挺满意。”元宝山区小五家乡大营子村贫困户王合拿着刚到手的工钱开心地说。
大营子村地广人稀、土地资源丰富。过去,村民大都以种养殖业和林果为主,虽生活有余但增收不足,遇到意外情况家庭经济能力十分有限。村党支部书记毕连波介绍说,从2019年开始,大营子村按照小五家乡发展规划,积极整合扶贫项目资金谋划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在2019年建设了4栋暖棚,用于推广试种西红柿等大棚蔬菜,并以此为依托,将农民讲习所和蔬菜栽植培训实习基地设置在大棚内,既产生了经济效益,也有效带动了群众以及贫困户参与其中学技术,为后续设施农业发展筑牢了基础。
今年,大营子村在种植产业园再次新建暖棚27栋,用于发展订单式农业。算上2019年建设的4栋暖棚,这31栋暖棚通过对外承包可收入租金36万元。这些资金的30%将作为防贫基金,20%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以及村里的公益事业,50%用于公益岗位工资以及贫困户的分红收益金,可覆盖大营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66人,平均年人均增收500元。另外,农户以及贫困户还有了土地流转收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可以到园区打工就业。
同王合一样,孙洪成等贫困户不仅连续两年在暖棚建设中打零工挣到了收入,还通过种植大户和技术员的免费指导学到了大棚蔬菜的种植技术。孙洪成感慨地说:“过去要么在家务农,要么出去打工,很难两边都照顾到,现在村里建设了这么多大棚对外承包,我也想包两个棚,再增加一些家庭收入,咱老话儿不是讲,只要肯干生活指定差不了。”
大营子村现代设施农业的起步,不仅调整了产业发展结构,还拓宽了村民增收致富渠道,对于实现脱贫攻坚、乡村良性发展都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小五家乡副乡长李永杰告诉记者,大营子村设施农业的建设与发展,还契合了小五家乡全域旅游规划,未来还将引导村里发展特色采摘,同小五家乡富集的民俗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以及扶贫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真正让群众及贫困户从中受益,让乡村更美丽、群众更富裕。
全面小康社会,不只有乡镇的孤军奋战。平庄东城街道平庄村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该村充分发挥区位等综合优势,通过强产业、强保障、强队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足动力。
如今的平庄村,用一幢幢温暖的新居、一个个朝气蓬勃的产业、一张张朴实无华的笑脸,勾勒着这个村摘穷帽、共赴全面小康的美好图景。
在全面小康的进程中,平庄村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围绕化解本村土地资源不足的困局,打破镇域限制,与临近村联建2000亩蔬菜基地,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万元。
在元宝山区商务局的协助下,平庄村利用闲置商厅,引进超市,依靠资产租赁让集体经济增收120万元。
此外,平庄村通过培育壮大建筑开发、商贸交易、交通客运、资产运营等四大产业实体,构筑了“商农并进、以商为主、一村双业”的产业格局,不仅建立起稳固长效的增收机制,而且真正实现了从一产到三产的融合发展。
小康路上不让一个群众掉队平庄村两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积极搭建“安居、兴业、保障、服务”等平台,使各项惠民政策公平有序用之于民。
2019年以来,该村下大力气改善村民居住环境,依规有序完成了近3000亩土地拆迁工作,已有4000余村民住上新房,预计2年内完成全部棚改拆迁工作。在优化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平庄村还建立了托幼养老、社会保障等服务机制,在医疗、养老、助学等方面,让村民们一起分享发展成果——村集体每年支出130余万元,统一为村民缴纳医保;支出160万元,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发放老龄津贴和春节、端午、中秋“三节”的福利费。
平庄村精心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给群众送去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仅让村民住进了新家园,“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上学难、增收难”等问题也得到了彻底解决,确保了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户一人掉队。
巨变,在黄土地上书写;力量,在攻坚中凝聚。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元宝山人民正向着全面小康大步迈进!(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