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在元宝山镇建昌营村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集中连片,耕地质量和产能明显提升,让农民增产又增收;美丽河镇前美丽河村,“田管家”张永丽的玉米再获丰收,销路不愁;和润农业新引进的南瓜品种,首种成功,行情走俏……这是充满希望的田野。近年来,我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优化农业发展,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既有“宝山特色”、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道路。
前进村锦绣山产业园观光采摘园区
设施农业绿生金 乡村振兴“花开朵朵”
锦绣山是平庄镇前进村重要的产业基地,这里过去沟壑纵横,1992年开始治理,如今已经建成了集旅游观光园区、大棚采摘园区、现代牧场园区和千亩苗木基地为一体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基地,是元宝山区的设施农业先进村。“锦绣山产业园是我们村农业科技推广、劳动力就业和村集体收入来源的基地,去年总产值已达6500多万元,村集体增收600多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9万元。”前进村村委会主任徐宝义介绍说。
近年来,我区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以园区为载体,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谋划了和润、锦绣山、房身盛源等一批叫得出、打得响的设施农业品牌。一座座高质量的设施农业产业园拔地而起,曾经的荒山、沙地现在绿染芳菲、生机勃勃,无公害的蔬菜,标准化、专业化养殖的猪牛羊,优质苗木,蔬果采摘……村集体经济壮大了,农民们腰包鼓了,村容村貌更美了,乡村振兴之路花开朵朵。
内蒙古草原汇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灌装车间,员工在操作灌装机
龙头企业“带头跑” 产业发展民增收
内蒙古草原汇香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位于美丽河健康产业园区内,拥有国家发明专利产品及技术7项,年产值5000万元。该公司生产车间主管李晓林告诉记者,现在公司的产品供不应求,仅白蘑酱一种产品每天就能销出26000多瓶。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周边农民的增收。“包装这活儿不算累,每月两千多元钱的收入也能让我的生活宽裕不少!”从新安屯村来打工的张大姐说。
据悉,2018年,我区年销售500万元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0家,实现销售收入34.02亿元,优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达75%,居全市第一。在龙头企业带动下,该区2.55万户农牧民进入产业化经营链条,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58%以上。2018年,通过农牧业产业化渠道,全区农民实现人均收入增加906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
赤峰市丰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实施土地托管模式,为农户提供 耕种、管理、收割、回购一条龙服务
村里来了“田管家” 种地能力顶呱呱
美丽河镇前美丽河村村民张永丽是赤峰市丰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不过,有的村民更喜欢叫他一声“田管家”。
2018年,张永丽带领合作社开始实施土地托管模式,农户按照每亩410元的价格向合作社交上一笔托管服务费,合作社提供耕种、管理、收割、回购一条龙服务。一年下来,无论是当“田管家”的张永丽还是“坐等收成”的农户都有了不错的收入。前美丽河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权告诉记者,去年,把耕地交给合作社负责的农户每亩地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今年,丰富种植专业合作社已实施土地托管10000余亩。
“‘单打独斗’的农民在市场中是被动的,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如集中、规范的种植养殖,统一的技术制度运用,集中的收购与代理销售,可显著提高农牧业产前、产后、甚至产中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元宝山区农牧业局综合股股长赵越起说。“土地托管模式”逐渐得到了农户们的认可,也意味着元宝山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正在加速形成。
种粮大户占青林正在操作农田机井灌溉控制系统
足不出户把地浇 科技兴农有内涵
“增产是肯定的了!”从建昌营村集体承包了2000亩地的种粮大户占青林说。今年,建昌营村所有耕地都实施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部采用膜下滴管技术,机耕路直接修到了田间地头,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成本。占青林算了一笔账,今年仅用水成本一项就能节省20万元。“以前浇地各个地块都得有人看管,现在我坐在屋里,在电脑上点击几下就把地浇完了,种地还是得靠高科技啊!”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我区积极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广高新技术,加快农机装备水平,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2019年,全区新增高效节水灌溉1.5万亩,机械化率将达到72 %,农业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灵山蕴田园综合体
农业+旅游 “双响炮”释放出更大效益
风水沟镇灵山蕴田园综合体不久之前正式开业运营。“十一期间,我们的客流量迎来一个高峰,除可观的门票收入外,餐饮一项日盈利也超过了一万元。”灵山蕴负责人魏广成说。
今年,我区精心打造了风水沟镇灵山蕴田园综合体、北海圆田园综合体和元宝山国际种苗特色小镇项目,加载旅游观光元素,推进农业与旅游、生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培育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动全区乡村旅游项目提档升级,拓展农业增收新渠道。据统计,已连续两年举办农业嘉年华的和润农业,累计接待游客5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4800万元。2018年,元宝山区各类采摘观光园区收益也不可小觑,年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万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集中集聚集约上找出路,在沃野田畴间奏响了一曲曲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欢歌。(刘晓冉 谢绿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