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深入开展爱党爱国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赤子赤诚 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我市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谱写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新篇章
深入开展爱党爱国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  加入时间:2020-07-14

赤峰博物馆。 天马 摄

    巍巍红山千古伫立,浩荡西拉木伦河日夜奔流。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孕育过人类文明的曙光,不同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不同文化在这里兼容并蓄,共同造就这座文化绚丽多彩、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城市。

2019年7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内蒙古考察的第一站就来到赤峰。在赤峰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了解了赤峰悠久的历史,观看了巴林格斯尔说唱演出,并勉励赤峰人民要做好民族文化的传承人。一年来,勤劳智慧的赤峰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满怀激情,奋力谱写赤峰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新篇章。

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在赤峰博物馆黄金长河展厅,灯光亮起的一瞬间,仿佛回到了2019年7月15日那个珍贵而难忘的时刻:一声呼麦,辽阔的草原仿佛一瞬间就出现在眼前。低沉的四胡、悠扬的马头琴、精彩的说唱表演……来自巴林右旗的格斯尔说唱乐队尽情表达蒙古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对英雄的崇拜,演出赢得热烈的掌声。

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考察时作出的“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支持和扶持《格萨(斯)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重要讲话精神,我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非遗保护物质保障,划拨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非遗项目和民族传统手工艺项目及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过程中贡献突出项目,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给予传习补助。精选出61个重点非遗项目给予支持,并支持巴林右旗民族手工艺坊等5个传统手工艺坊建设。建立阿鲁科尔沁旗蒙古汗廷音乐文化、巴林左旗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文化等3个覆盖面广、参与度高、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在克什克腾石阵、翁牛特旗玉龙沙湖等8个旅游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内设置非遗体验区。

深入开展非遗资源挖掘整理,提升非遗保护工作水平。组织全市10个贫困旗县区文旅部门开展贫困地区非遗资源补充调查工作,投入资金70万元,走访传承人390人,调查项目287个,形成文字记录35.8万字、照片9008张、录音92小时、摄像记录141.5小时,收集实物49件,进一步摸清底数,为下一步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组织市非遗中心深入到有关旗县对昭乌达长短调民歌进行了进一步挖掘。向自治区推荐6个项目参加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评选,其中巴林石雕、赤峰对夹2个项目通过自治区评审向国家推荐。全面介绍我市非遗资源的《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书编撰完成,将于近期出版。配合中国社科院和巴林右旗政府举办全国格斯尔学术研讨会暨巴林格斯尔文化建设研讨会,开展自治区级以上传承人履责评估工作。同时,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正在进行中。

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提高非遗影响力和生命力。2019年7月18日至19日,市文旅局与翁旗政府在玉龙沙湖景区联合举办了“激情牧歌”第二届赤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昭乌达长短调民歌大赛。来自阿旗、翁旗等6个旗及市直的60余名选手参加大赛。期间举办了昭乌达长短调民歌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深刻探讨昭乌达民歌的风格特色和保护传承发展路径。

恰逢旅游旺季,我市文旅部门趁热打铁组织一系列活动,提高非遗影响力和知名度。配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祖国,我是你的骄傲》专题节目,在玉龙沙湖景区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赤峰对夹、笤帚苗编织、昭乌达民歌等非遗项目走进景区,向全区人民展示赤峰特色文化。第十四届红山文化旅游节期间,举办以“匠心传承 文旅赤峰”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场展演。组织30多个非遗项目参加第三届赤峰·蒙冀辽产业博览会。中秋节期间,举办“情满中秋 爱在非遗”非遗走进赤峰学院、“国庆中秋同欢乐 多姿多彩话非遗”非遗走进恒大华府活动。右旗格斯尔国家级传承人金巴扎木苏被《光明日报》评为“2019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我市格斯尔传承人应邀参加第二届国际进博会广场公益演出,让优秀民族文化展现在世界各国人民面前。

加大培训力度,助力精准扶贫。为落实自治区非遗传承人培训计划,提高广大非遗传承人传承能力,助力精准扶贫,我市组织市非遗中心、赤峰学院分别举办草原笤帚苗手编技艺、蒙古族服饰制作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培训学员100人,有效提高两个项目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提供文化支持、贡献非遗力量。

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赤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出现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草原青铜文化、蒙元文化四大文化高峰。兴隆洼遗址被史学界誉为“华夏第一村”,红山文化标志性器物C型碧玉龙被史学界誉为“中华第一龙”,二道井子夏家店遗址被史学界誉为“草原第一城”,喀喇沁亲王府是国内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蒙古族王爷府,红山文化遗址、辽文化遗址已列入我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习近平总书记在赤峰博物馆参观时,表现出对红山文化、契丹辽文化的浓厚兴趣。在观看元墓壁画《夫妻对坐图》时,评价这幅壁画“很珍贵”。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做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嘱托,我市依托区位优势,结合自然景观特点,开阔思路、创新方法,在文旅融合上下功夫,加大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开展大量工作。

鼓励演艺与旅游资源的整合,在我市知名景区打造高品质、有特色的演艺精品。大型实景剧《诺恩吉雅》取材翁旗东部牧区老哈河畔的叙事民歌,在玉龙沙湖景区成功试演。该剧的成功推出不仅提高了翁旗文化知名度和影响力,也填补了我市实景剧的空白。同时,我市还推出《契丹王朝》大型史诗情景演出,将有力促进契丹辽文化传承发展。

在景区融入文化要素,提升景区品位。我市开展红山文化寻根之旅、沙漠摄影、沙漠婚礼等活动,在草原旅游区域开展学蒙语、草原歌舞活动,举办草原摄影、乘勒勒车、摔跤表演等文娱项目和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同时,成功举办红山文化节、克什克腾草原空中那达慕、阿旗汗廷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丰富文化旅游内涵,让游客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享受文化盛宴。

深度开发文化旅游工艺品,不仅赋予历史文化资源商业价值,也能扩大民族文化、地区特色文化的传播范围。我市文化旅游工艺品涵盖蒙古包、马头琴、蒙古族服饰等,品种多达上千种,内蒙古力王工艺美术有限公司生产的青铜器、赤峰长城地毯有限公司生产的手工艺术挂毯、巴林石雕刻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依托这些丰富资源,不仅可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还能扩大我市历史文化资源传播范围,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对文物古迹进行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转化。作为自治区第一批入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左旗辽上京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正在如火如荼进行。该公园立足城市化与区域特色,打造集遗址保护、城市服务、旅游配套、文化创意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加强遗址保护,提升遗址知名度。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质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首都博物馆时指出,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赤峰博物馆始终以此为博物馆展览陈列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出馆内馆外文物展览,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让承载历史的文物活起来。

2019年9月,赤峰博物馆引进了徐州博物馆“大汉楚王”展,成为建馆以来首次引进的大型文物展览。该展览精选88组(165件)汉代精品文物,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7件、三级文物17件,多维度展示汉代楚国历史风貌。同年12月,引进武威博物馆“西夏·党项”展,精选武威博物馆180件(组)文物,从“大夏辅郡、西部天府、文化中心”三个单元展现党项民族所创造的西夏文化。

为进一步推动馆际交流,增强文化交流互鉴,2020年1月,赤峰博物馆联合各旗县区博物馆,成立市博物馆馆际联盟。在馆际联盟的基础上,赤峰博物馆策划原创性展览“公主回家——下嫁赤峰的清公主文物展”,展览将于2021年在故宫博物院展出。

2019年8月,赤峰博物馆与市民族事务委员会、赤峰日报社共同举办为期12天的“让文物说话”蒙古族民俗文物主题展,展览充满民族文化元素的民俗文物200件,生动体现民族地区经济生产生活方式。展览主要组织者胡格吉乐图说:“办一场这样的展览一直是我的心愿。展品以生活用品为主,用生活中的细节体现蒙古族人民的智慧、生活态度和民族文化。”观众纷纷表示,这样的展览很亲切,不仅看到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智慧,还看到了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点滴细节。

推广“将博物馆带回家”的文创理念,设计研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在习近平总书记参观的一个月后,赤峰博物馆将以馆藏文物为原型的文化创意产品正式投入市场,玉龙颈椎枕、勾云形玉珮手机架、金三彩彩色铅笔……文创产品贴近生活,带有历史文化印记,受到观众欢迎。

为促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赤峰博物馆以展览为基础,不断推出多种社会教育活动。配合“大汉楚王”展举办“汉舞霓裳——说汉代服饰,学汉代礼仪”活动,配合大同博物馆“契丹王朝”展赴大同举办“寻觅大辽风采,探索契丹文化”主题活动。同时,赤峰博物馆走进校园,开设“博物馆奇妙之旅”课堂,受到师生喜爱。

有形的名胜古迹还是无形的文化传统,它们都从岁月中走来,不仅有过去的故事,更有今天的价值。460万赤峰儿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化作前进动力,积极做好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让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谱写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新篇章。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