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井有定位卡护身,“悬空”小绞车运输取代了手工作业,公寓一样的单身宿舍免费住……日前,记者到赤峰西拉沐沦(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公格营子煤矿采访,去近距离接触煤矿工人、感受煤矿工人生产生活的新变化。
井下作业定位卡“护身”
在公格营子煤矿矿长许文久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公格营子煤矿的人员定位监控室。监控屏幕上,一个个白色的小斑点在监控电脑上缓缓移动,一名女员工正目不转睛地对小斑点进行仔细观察,并认真详细地做着记录。
“这就是我们煤矿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中的监控室,通过监控室能准确地掌握井下工人的安全状况,当工人遇到危险时,地面上的监控室能在十几秒内得到信息,并能在一分钟之内向相关领导汇报,还能及时地组织施救。我们的人员定位系统还和市安监局、区安监局监控系统联了网,井下工人的各种情况,各级安监局坐在办公室里就能一清二楚。”许文久矿长用手指着屏幕向记者介绍说。
离开了监控室,记者跟随许矿长来到了更衣间,在门口,遇到了刚刚下夜班的一线采煤工人王树丰。细细打量,33岁的王树丰高个子,体格健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
记者用手指着王树丰腰间裤袋上火柴盒大小的东西问到:“这是什么东西?”
“这是人员定位卡。通过这个定位卡,地面监控室的大哥大姐们不仅能知道我准确的位置,还能了解我周围的作业情况,发生危险的时候,他们会提前告诉我的,有了这个小玩意儿,我在井下干活儿心里特别踏实。”王树丰说。
为了确保采煤工人的安全,2009年,西拉沐沦(集团)公司投资20万元,建立了人员定位系统。它集井下人员考勤、跟踪定位、灾后急救、日常管理于一体,采用RFID远距离识别原理,将每个基站设置读卡点,下井人员和班组实行“一人一卡”制,该卡可视为“上岗凭证”或“坑道准入证”,更可视为下井人员的“护身符”。
“悬空”小绞车降低劳动强度
“我们公司还有一件事情,给我的印象挺深的,你想不想听?”王树丰问记者。
“说来听听。”
“我们原来在井下干活都是用筐把填充材料挑到填充地点,然后再对采空区进行填充。我的肩膀每天被压得特别疼,晚上回到宿舍,什么也不想做,就想睡觉,早晨起床,肩膀还火辣辣疼地难受。后来,我们公司领导为了让我们不再遭这样的罪,就给我们安了一台绞车,这下我们干活儿轻松多了,晚上回到宿舍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给老婆打电话,生活也挺滋润的。”
西拉沐沦公格营子煤矿井下巷道长一公里左右,开采完毕的采空区需要大量的填充材料进行填充,原来这些填充材料都是靠人挑担运送,时间长了一些矿工的肩膀上都长满了茧子,运送效率也很低。为了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运送效率,西拉沐沦(集团)公司投资购买了一台55千瓦的内齿轮小型绞车,又投资在空中安装了两根钢结构轨道,让绞车在轨道上运行,这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人们对这项举措无不交口称赞。
公寓一样的宿舍免费住
记者与王树丰边走边聊,来到了他居住的宿舍。这个50多平方米的宿舍内,摆放了两张床,床上褐色的床单、白色的枕头,整齐、整洁,怒放的仙客来,再加上一台34英寸的大彩电,让人感觉舒适、温馨。2009年,西拉沐沦(集团)公司投资30万元,在公格营子煤矿建设了能容纳150人的高标准宿舍,供员工免费居住。
“这里每天有专人给我们打扫房间,晚上还给我们送开水,随时可以看有30多个频道的彩色电视,这儿的条件不比家里差,我住了两、三年了,没花过一分钱。”王树丰满足地说道。
“以后,我们还要在改善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上下大功夫,特别是在提高保障方面,我们会做得更好,让员工们安居乐业。”许矿长在一旁接过王树丰的话说到。
王树丰告诉记者,他现在很“知足”。他的父亲也是煤矿工人,小时候他对这一行的感觉是特别累、特别苦,现在自己在井下采煤,虽然也很辛苦,但是更有保障,他希望自己慢慢积累技术,以后能够有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