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哪里不舒服?”“今天来是想进行确诊的吗?”“你先去验个血,出了结果我们再看怎么办,没必要现在多花钱。”昨日上午8点,李启明教授带着助手,在新桥医院肿瘤科生物治疗中心门诊坐诊,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他的病人小到2岁大到90岁
上午8点到9点的1个小时里,李启明的病人就没断过。鼻咽癌、结肠癌转移、纤维细胞肉瘤、疑似肺癌……来就诊的病人或已确诊,或期待能得到一个准确的诊断结果,或期望能尽快入院接受治疗。
李启明在询问病情时,问得仔细,态度、语气也十分平和,既不让对方有压力也不让他们觉得受到了轻视。
“今天是周一,是病人量最多的时间段。有的病人需要更多时间解释;有的病人需要抚慰情绪。没得法,都是病人,都很着急呀。”李启明说。
李启明说,他工作这些年,接待的病人可用成千上万来计算,而病人也从2岁到90多岁不等。
他总是尽量帮病人节约费用
来自贵州铜仁的刘大姐,左手的纤维细胞瘤第三次复发,整个手掌就像吹鼓了的气球,已经影响了正常的手部功能。昨天,她特意找到李启明看诊。“我希望李医生能帮我根治,不要再长了。”
“你先去做个彩超,让我看看你的肉瘤是不是侵蚀了骨头,再看把你分到哪个科室做手术。你必须先手术,才能谈下一步的治疗。”刘大姐的期望很高,而清楚知道纤维细胞肉瘤复发率高这一特点的李启明,并没有马上接话,而是仔细触摸了一下李大姐下颚处的淋巴结,建议她先做手术切除病灶,再做放疗和生物治疗,杀死残留肉瘤组织。
“李哥平时工作很踏实,做得多,说得少,特别为患者着想,在给病人做治疗方案时,不但要考虑效果,还要考虑如何节约费用,最大程度上为患者省钱。”李启明同科室的同事开玩笑说,李启明是个“抠门”的医生。
“我随时有可能去抢救病人”
虽然一直在门诊接待病人,但李启明还同时兼着肿瘤科生物治疗中心病区的急救工作。随时待命,一旦有呼救,10分钟之内要赶到现场,接手现场医生的抢救工作。
上周六值班时,李启明就遇到了一起急救病例。“那天我正在门诊坐诊,突然接到电话,说一位50多岁的肺癌患者突然没有了呼吸和心跳,我赶忙跑了过去。还好,最后这位病人抢救了过来。”
李启明欣慰地回忆说,他已经经手抢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每当看到病人生命迹象变强的那一刻,他觉得再多辛苦都是值得的。
“恶性肿瘤也有生存的希望”
在接诊过程中,有一位患者家属打进电话咨询治疗的情况。李启明说,这位病人是35岁的男性,患的是恶性程度很高的胶质瘤,已经处在3期阶段。
“这种瘤长在颅内,转移和复发的几率很高。这位病人刚做了切除手术,现在想来接受放疗、化疗和生物治疗。”李启明说,生物治疗对这种恶性肿瘤效果更为明显。只需要提取病人少量血液培养免疫细胞,再回输到患者体内,直接杀伤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来杀伤肿瘤细胞。经过多个疗程的治疗,还可在病人体内建立长期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效应,防止肿瘤转移和复发,“整个过程病人不会有不良反应。”
这时,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拿着病历走进诊室。“你看,这位老人家乳腺癌已经全身转移,骨头上也发现了癌细胞。目前正在接受我们的生物免疫治疗,效果挺不错。所以,得了肿瘤的病人千万不要过早放弃希望,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肿瘤已经不是绝症,有很多种医疗手段可对其控制和治疗。”李启明说,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肿瘤定义为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的慢性病,根本不需要对它恐惧。(中国网 记者 詹遥)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