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律高压态势下,严防“四风”问题反弹,是各级纪委近期工作的重点。两节前夕,中国之声派出两路记者,跟随吉林省纪委和河北省纪委牵头组成的督察组,全程体验了一把“明察暗访”。随着中纪委相关禁令在各地的落实,节俭、廉政新风“拂面吹来”,但仍有个别单位“铤而走险”。(央广网,2015年9月29日)
不难发现,党风政纪高压态势下,“四风”问题已大有好转,社会风气大有改观。但树倒根在,重压之下从公开转向隐蔽,花样翻新。公款吃喝呈现“隐、小、巧”的特点;婚丧嫁娶化整为零规避监督;违规使用公务用车问题更加隐蔽。即便“四风”问题披上了隐形外衣,个别地方的“四风”问题隐藏地更深了,方式更加多变。一些单位将发票开立为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等,用办公用品的名义来套取资金,一个单位平均一个人得好几千只笔。可见为了逃避查处,真是煞费苦心。
其实人均千支笔并不是有多高明。相反,细细想来可谓是漏洞百出,经不起推敲。但仍有单位和个人无视纪律高压线,心揣侥幸心理,搞变通,也证明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古训。以往“惯例”的一些违规福利和隐形待遇没有了。个别政治立场不坚定,法规意识淡薄的官员心态难免失衡。各种“四风”变种便应运而生。
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需要对症下药,经常抓、长期抓。通过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等制度创新,加大对违纪人员惩治力度,持续对“四风”问题发力加压,打“组合拳”,打“攻坚战”,和败坏党风政风的“四风”问题,决战到底。才能剥除“四风”的隐形外套,使作风建设固本培元、返璞归真。(节约网)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