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创建文明城 我们在行动
区级文明农牧民李常占:留给生命最好的礼物
创建文明城 我们在行动  加入时间:2017-07-27 11:12:30

初见李常占老人,他正坐在病床上与病友聊天。李常占为人直爽,待人热情,不论是医生护士,还是病人都很喜欢到他的房间跟他聊天。今年72岁的李常占身体魁梧,殊不知,这已经是他住在医院的第十个年头了,医院几乎成为李常占的家。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一样,李常占耳朵背了、反应迟缓了,但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老人,却用他的实际行动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

志愿捐献遗体奉献医学科学事业

2015年1月21日,李常占在家人的陪同下和市、区两级红十字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在捐献协议书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并按下了红色的指印,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条件奉献给医学科学事业。就这样,李常占老人成为我区第一位签订自愿捐献遗体协议的志愿者。这个萦绕在心头多年的愿望,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实现了,严冬似乎也因老人的善良而透出丝丝温暖。

时间回溯到2008年,那时的李常占正在北京301医院看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电视上看到关于遗体捐献的新闻,于是,他萌生了在自己百年之后捐献遗体的想法。经过一番详细了解后,他决定在自己去世后将遗体捐献出去,为国家的医学事业做点贡献。他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老伴,老伴开始并不同意,认为人死后还要受罪,实在难以承受。但是她很了解自己倔强的丈夫,只要是他决定了的事,谁劝都无济于事,只好同意了他捐献遗体。李常占又担心孩子们不同意,就跟老伴偷偷地签署了《无偿自愿捐献遗体申请书》。当申请书送到红十字会时,工作人员告诉他捐献遗体必须有子女签字。无奈之下,他只好把捐献遗体的事情告诉了儿子和女儿。不出所料,孩子们非但不同意,而且是极力反对。一直拒绝签字,就这样一拖就是6年,但李常占捐献遗体的想法却从未改变。

2012年,李常占突发心肌梗塞,从抢救室出来后,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我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几天,你们就同意我捐献遗体吧,这事就当是我的遗愿还不行吗?”全家人泣不成声,见他如此坚决也只好同意。如今,在李常占的影响下他的老伴也决定捐献眼角膜,希望能够给有需要的人带去光明。

曲折人生成就感恩之心

李常占生于1945年,母亲去世很早,家里兄弟姐妹三人,由于家里贫困,哥哥在很小的时候就被送走,从此杳无音讯,姐姐在很年轻的时候也去世了。年仅15岁的李常占选择了参军。刚刚进入部队的他便迎来青藏平叛的考验。青藏高原的剿匪战斗异常艰苦,恶劣的气候条件、严重的高原反应、水土不服导致的胃肠疾病都成为年轻的李常占面临的巨大挑战,也正是在青藏高原极端恶劣环境、战火纷飞的岁月和近十年的部队生活铸造了李常占坚强不屈的品质。

1969年,李常占从部队转业到五家矿护矿队。工作中的他兢兢业业,克勤克己。1975年,矿上一线掘进队缺人影响生产,矿党委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支援一线,但因一线作业危险系数大,大家都有所顾虑,李常占却第一个报了名。就这样他一干就是3年。1978年意外降临,一声巨响,巷道突然塌方,此时李常占正在井下作业,这场矿难致使他头部、胸椎等多处受伤,牙齿全部脱落,经鉴定李常占为肢体二级残疾。那时的他只有33岁,李常占经历了人生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但生性坚强乐观的他,靠着顽强不屈的意志同病魔做斗争。在家人的陪伴下李常占四处寻医治病,花费医药费数十万元。这对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后来有关部门把相关医疗费全额报销了。“每次报销医疗费,我总觉得对不起党和政府,在生病治疗期间很多人帮助过我,希望有机会能够回报社会。我的遗体已全部捐献给国家做医学研究,临走前,为我穿上一身中山装,一顶帽子、买一幅国旗盖压身上即可……”这是李常占写给子女们的话,从中可以体味到老人那份深沉的爱国情怀。

人们把遗体捐献称为“生命最后的馈赠”,在中国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下,特别是对于年纪稍大一些的人,做出这样的决定是艰难的,正因为此,李常占的选择才更加难能可贵。据了解,在李常占老人之前,赤峰市捐献遗体仅有1例。对于李常占老人热心支持公益事业的精神,赤峰市红十字会表示,他们将根据老人的意愿,将他的遗体和角膜用到教学研究和需要的人身上,让老人的生命在康复者身上得以延续。

人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无法预知生命的外延,却可以丰富它的内涵,这位古稀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赋予了生命新的意义,拓宽了生命的宽度,为整个社会留下了生命中最好的礼物。(姚迪 徐国云)

[责任编辑 黄凌宇]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