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关键字
走好乡村振兴路
小五家乡:党建融合产业带链商互促助发展
走好乡村振兴路  加入时间:2018-12-13 08:54:58


时值初冬,小五家乡和赟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吾家乡农品”电子商城一派繁忙景象,映衬着小五家乡全域旅游产业带联合党委给当地协同发展带来的增收“红利”。

根据赤峰市委关于基层党组织相加、相融、引领、共赢的要求,小五家乡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并提出了“共建共融,共享共赢,创新机制,引领发展”的要求,通过党建融合,实现了资源汇聚、链条对接及产业崛起。

小五家乡党委书记王秋野说,小五家乡过去是传统的农业乡,整体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受基础设施条件限制,当地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为顺利打赢脱贫攻坚战,当地结合十九大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以乡党委牵头,内聚3个村和4个乡职能站所,上联区文体旅游局等6个区直单位,横向整合水木原设施农业科技园区等9家企业,把乡域自然资源优势、区直部门政策项目优势、企业资金技术优势有效整合,推动全域旅游产业发展,带动集体增效、群众增收,为推动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和组织保障。

为切实将联建各方融在一起,小五家乡建立发展联商机制,通过组织联建单位集中踏查、调研论证、现场座谈,制定完善了涵盖生态采摘和特色养殖、观光旅游、食宿商贸于一体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各方目标同向发力。建立需求对接机制,结合发展规划,引导各联建单位立足自身职能特点奉献资源、认领需求,推动达成35项协议,明确每个融合链条及成员单位职责,实现责任同担。形成调度推进机制,建立了联合党委联席会议和月推进、季调度、半年总结等制度,联动开展五星级融合先进党组织等创建活动。在融合党建驱动下,小五家乡下辖各村积极围绕产业发展规划,相继引导群众流转土地7350亩;各部门主动上手,搞协调、跑项目,推进落地企业5家,推动项目建设7个;相关企业与各村主动对接产业,积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走访慰问困难群众37户,为他们赠送化肥、农膜、种子等农资用品,切实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如今,小五家乡在融合党建促动下,旅游产业链条稳步布局、规模扩大,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增强。


在生态采摘和特色养殖方面,该乡在区农牧业局指导下,依托水木原设施农业科技园区等企业、绿润果蔬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建设了以谢家营子村为核心的林果产业基地8处、面积2280亩,涵盖寒富苹果、杏、香瓜等12个品种。

配套建设4260平方米的冷鲜库,注册谢家营子村香瓜系列品牌,同时依托林果产业发展,引进了和赟农业等建立林下养殖基地,进一步丰富产业种类。


在观光旅游方面,相继整合了区文广体旅局、交运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相关项目,累计投资4118万元,修建广场6个,规划建设自行车赛道7680米,翻建修路74公里,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了以大营子辽塔、静安寺为核心,覆盖老西营子清真寺等历史文化景观、双和马场等人文娱乐景观及36处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景观带。

在食宿商贸方面,在区文广体旅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的协调推动下,以大金沟村百禾山庄为核心,沿线涵盖吾家农耕美食、特色农家院等产业初步成型。依托旅游全产业链条,在旅游文化节等活动载体的带动下,全乡游客年接待量增至42万人次,总产值1860万元。

在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下,现在的小五家乡集体增效、群众增收。大营子村与和赟农业公司租赁入股精品采摘园、谢家营子村运营保鲜库、大金沟村发包集体果园,集体收入分别增至22万元、16万元、8万元;34户群众从事特色养殖、19户群众从事生态种植、8户兴办农家院、9户从事配套土特产商品经营实现致富;358人依托集体保底、产业分红实现了脱贫。

王秋野说,党组织联建破除了发展壁垒,党建融合凝聚了工作合力。小五家乡将继续坚持“生态立乡、旅游兴乡、产业富乡”发展思路,在巩固原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将景区穿点成线、连网成片,积极培育“全域休闲胜地,秘境小五家”品牌,使其成为推动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引擎。(孟静航)


Copyright @2012 All rights recerved 赤峰市元宝山新闻网 版权所有 蒙ICP备20002781号
蒙网警150403000058号  网站维护:赤峰市峰之泰商贸有限公司 电话:0476-588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