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行走在我区的乡镇村屯,设施先进的养殖小区牛壮羊肥,整齐划一的蔬菜大棚里绿意盎然……一幅幅喜人的图景,诠释着2014年以来我区推进“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给每个贫困村带来的崭新变化。
今年,我区继续在9个村实施“三到村三到户”扶贫攻坚项目,计划投资1161万元,扶持农户849户,3044人。截至5月末,已到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315万元(每个村35万元),项目选定了日光温室建设、设施葡萄、苹果栽植,养殖肉驴、肉羊、基础母牛、肉牛短期育肥等农业主导产业,取得明显成效。
合作社+小区+农户——实现规模经营
时下,五家镇房身村农民姚文良格外高兴,他在村设施农业园区承包的13栋暖棚种植的越冬茬辣椒全部卖出,毛收入近60万元,9月份还将再种一茬西红柿,目前已经与和润农业公司签订了汉姆一号育苗合同。据房身村党总支书记张兵介绍,去年,我区实施“三到村三到户”扶贫项目,房身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确立了发展设施农业扶贫项目,依托村里的天池合作社建设了120亩高标准日光温室示范小区,现已全部租赁给了村民,67户村民从中受益。
我区围绕着各个贫困村的资源优势,发展优势农牧业产业,由专业合作社建设日光温室、设施葡萄、寒富优系苹果种植园,安排受扶持的贫困户到小区内从事现代集约种植业,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资源共享、分户经营、收益归已”的经营承包责任制,实现了项目资金集中投入,并整合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
目前,我区还分别在风水沟镇风水沟村建设了32亩日光温室葡萄种植小区、小五家乡谢家营子村建设了127亩寒富优系苹果种植小区,依法合理流转土地建设产业基地,既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经营,又通过土地租金和园区务工劳务报酬,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
“杠杆式”扶贫——撬动更多资金
8月24日,记者在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采访时,村民乔治柱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从2013年开始大规模养羊,扩建羊舍,购进基础母羊,现在快400只了,这多亏了2013年、2014年每年5万元的“杠杆式”扶贫贷款,真正解决了一时困难。
针对扶贫资金总量少,扶持贫困面大,贫困户发展农区设施畜牧业启动资金相对不足这个关键难题,我区有的项目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与区农村商业银行、邮储银行联手合作,把“三到村三到户”项目资金全部作为风险抵押金存入银行,撬动银行1:5-10的支农贷款,使用期1至3年,银行执行优惠利率,扶持各村具备产业发展能力的扶贫对象发展肉驴、肉牛、肉羊、蛋鸡养殖业。
目前,元宝山镇松木头沟村、塔卜勿苏村分别在农商行借贷款300万元发展肉驴饲养,贫困户覆盖面达100%;小五家乡老西营村采用“杠杆式”扶贫互助社模式,把扶贫资金存入村扶贫互助社,面向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最高可放贷1万元,用于发展肉牛、肉羊养殖业;风水沟镇庄头营子村与邮储银行合作,1:10放大贷款规模,用扶贫资金45万元撬动银行450万元贷款,贷给90户贫困户,每户贷款5万元以下,全部用于发展肉羊、肉牛等特色养殖业。用财政扶贫资金给予农户借贷贴息,贴息期限与贷款期限一致,变财政扶贫资金无偿为有偿使用,以小钱换大钱,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的滚动使用。
一卡通直补到户——激发农民积极性
在美丽河镇新安屯村,村民李华伟正在自家羊舍里忙碌着,粉碎好的玉米秸和饲料整齐堆积,整洁干净的羊舍里,新出生的几只小羊羔正在羊妈妈身边撒欢。李华伟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养殖基础母羊够30只的,就能每年给5000元直补到户扶贫政策补贴资金,连补三次,达15000元,让我们养羊的劲头更足了!”
为了调动和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我区引入了“先建后补、一卡到户”扶贫模式,用扶贫资金补贴实施效益好的扶贫项目,以“三到村三到户”项目村、立卡内贫困户为项目实施主体,鼓励农民在统一规划的耕地上栽植寒富苹果,达到规模经营效益;还积极支持农民在自家庭院或饲养小区建设牲畜棚圈,购进良种牲畜,扩大饲养规模,推进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提升农区畜牧业的数量、质量和效益,凡达到项目设计标准,经验收合格的项目给予项目资金补贴。
据了解,我区实施一卡通直补到户扶贫模式的项目,人均扶持补贴强度一般在5000至6000元,补贴资金的发放实行“一卡通”直拨到户。目前,我区通过“一卡通直补到户”扶贫模式,已支持小五家乡大营子村肉牛饲养200头、栽植寒富苹果125亩;美丽河镇新安屯村60户农户发展基础母羊1800只以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孙艳军)
[责任编辑 黄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