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头子,这大正月的,你多歇几天不行吗?别再出去捡废品了。”“我这把老骨头,只要不散架,就得拾荒。咱要讲诚信,得把剩下的几万块钱饥荒赶紧还上啊!”2月21日,是农历正月十四,记者一行来到元宝山区云杉路街道办事处王家店小区,想采访七旬老人李永拾荒6年替子诚信还债的事,刚到他家的大门口,就遇到李永老伴儿劝说他的场面。
遭遇不幸——儿子患病,欠下37万债务
李永今年75岁,1963年参加工作,曾在元宝山区哈拉卜吐小学当老师,1980年调往元宝山区哈拉卜吐中学任校长,1987年调往元宝山区美丽河中心校任校长,1997年调往元宝山小学任党支部书记,2001年退休,和老伴儿、儿孙一起生活。李永有3个女儿一个儿子,大女儿有正式工作,是教师,剩下两个女儿在打工。儿子李晓东,没有工作,生前是建筑工人。
2005年,儿子李晓东由于腰疼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腰间盘突出。2006年,李永带儿子去赤峰市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肾癌。不久,李永带儿子去北京解放军总院304医院住院,头一年在那住院,第二年大夫给开药回家治疗,由于每月复查一次,路途遥远不说,路费、住宿费、陪床费等等算起来,比住院花费还大。后来换了一个主治大夫,动员李永为儿子进行手术治疗。在手术进行到70分钟的时候,大夫说:“这个肿瘤已经石化了,怎么剥都剥不动。”李永顿时感到脑子里“轰”的一下,他急切地问:“大夫,难道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吗?”大夫告诉他:“确实没有办法了,在国内到哪里都解决不了。”
李永为了挽救儿子的生命,还是坚持在医院治疗。那半个月花费是最大的,一天一宿要7000多元。李永陪孩子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后,问道:“我儿子到底怎么样?”大夫告诉他:“孩子没救了,在这里花销大,你们不如回去治疗。”李永万般无奈带着儿子回到元宝山区继续住院治疗。2010年农历正月初十,李晓东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李永在给儿子治病的5年时间里,总共花了90多万元,当时医保报销了7万元,他为给儿子治病一共欠下了30万元的外债。
诠释诚信——儿子欠的一分一厘,咱都得还上
李永老两口一个月的收入,只有他4000多元的退休金。为了尽快还上外债,李永起早贪黑捡废品贴补家用,把他4000多元退休金一分不动攒起来还儿子看病的借款。
有人对李永说:“像你这样的情况,向政府申请点救助吧,不然就干脆申请个低保。”李永回答:“我还有退休金,比咱们困难的人多了,看电视上很多农村的贫困户一点收入也没有,我咋也比他们过得好一点,咱就别给政府添麻烦了。”
李永的儿子死后留下一个孩子,今年16岁,在元宝山区第二中学读高一,平时都由李永养育,偶尔周六周日去找他妈妈。儿媳妇改嫁他人,后生育一子。3个女儿为了帮助老父亲还上欠款,多次想给父亲出去借点钱,李永说:“你们也有家庭,公公婆婆还需要照顾,我得为他们考虑呀!”
6年来,李永走街串巷捡废品,1元1元1毛1毛地攒钱。在生活中,他也力求节俭,家中很少买肉吃。夏天在自己家小菜园里种菜,从不到市场买菜。等到冬天了,就把夏天晒的干菜拿出来吃,就这样,他还上25万多元欠款。其实,李永的身体也不太好,去年得了脑梗,住了几天院,花了2000多块钱,后来他寻思住院太贵了,刚好一点儿就出院了。现在有时手麻,骑着三轮出去捡破烂,每过三四分钟就得甩甩手,要不就握不住车把。
尽管身患疾病,李永却说:“当时欠了那么多钱,亲戚朋友一个来要的也没有,他们劝我说你有钱就给,没钱就拉倒。我说那不行啊,做人得有诚信,儿子欠的一分一厘,咱都得还上。”
当时给儿子治病借钱时,承诺给人家点儿利息,但还债时,人们拒绝说:“都是左邻右居,还要啥利息。”李永告诉记者,能借给钱的人,都是信得过的人,人家帮我们,我们怎么能对不起人家呢?他时常对孙子说:“借钱给咱的人是恩人,我没有报答完,等你长大了,一定要报恩,不能让人家寒心。”
暖心一幕——社会一再关注,他却不想接受捐助
据了解,李永拾荒6年还债诠释诚信的事情在社会上反响很大。中华思源工程救贫基金会决定每个月给他3000元的救助,作为他的生活费。红山晚报记者和赤峰城区的几个市民给他送去米和面。当地领导逢年过节,都要到他家中来慰问。得知他很久没吃过肉了,市民乌力吉为他送来了一只羊。敖汉旗的爱心人士为他送来了米面及孙子的学习用品。他经常捡废品的元电生活区A区B区C区,很多陌生的好心人看着他过来,都把攒起来的废品送给他。
很多借给他钱的亲戚、朋友、邻居常常劝他说:“你欠我们的钱,就拉倒吧。”但李永态度坚决,他说:“咱做人要守信,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现在我家就剩下4万多元的债务了,今年肯定能还完。不把钱还上,我这心里不安啊!”
采访结束时,李永对记者表示,生活虽然窘迫,但绝不会被困难压垮,也不想接受社会的捐助,同时想通过媒体转达他对好心人的感谢。
李永老人坚持拾荒6年还债,不仅蕴含着深沉的父爱,更蕴藏着他信守承诺的人生信条。他用最质朴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和“诚信”。(赤峰日报)
[责任编辑 李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