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赤峰新兴铸造有限责任公司宽敞的厂房里,有这样一位中年人,他个子很高,面容和蔼可亲,眼神坚定认真,穿着普通的他在巡视车间时细心、认真,一会儿给年长的工人递上一杯水,一会儿又手把手的传授年轻工人技术,他就是赤峰新兴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的创始人——王彬。王彬的创业史像一则传奇故事,他从一个穷小子蜕变成百万富翁只用了短短几年的时间。要问他成功的秘诀,他会严肃认真地跟你说起他的八字箴言——艰苦奋斗,重信守诺。也正是这简单的八个字成就了今天的赤峰新兴铸造有限责任公司。说起这位朴实的农村党员艰苦创业的故事,不得不让人打心眼儿里佩服。
花开时的绚丽容易引起人们的注目,而昨日萌芽时的艰难却往往鲜为人知。王彬的创业之路也同样充满艰辛。1980年,他在村里农机站工作,收入微薄,一家老小都要靠他供养,日子过得紧紧巴巴。1990年,村农机站解散,他失了业,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他来说,不啻一个晴天霹雳,他深深陷入了困惑、迷惘之中,一面是父母的医药费没有着落,另一面是孩子上学难的现实。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别人发家致富的途径,他有了一个想法,想在机械铸造方面试着操作一下,多方打听,了解到保守估计需要投资10万元的成本,他有些沉默,看着自己的一间平房,两张桌子,六个板凳的家当,他害怕了,他不敢想象这一次赌上的不仅仅是这一点点家当,更是对一个家的责任。当他硬着头皮,小心翼翼的跟妻子说了自己的创业想法后,妻子的反应如他所料,妻子低着头淡淡的说:“10万元可不是个小数目,现在用钱的地方这么多,哪有钱建厂。即使建了厂,日后赔了夫人又折兵怎么办,还是想想做些别的吧!”他倍受打击地走出屋子,坐到院子里痛苦地思前想后。他理解妻子的担心,也害怕失败,可是,不甘心放弃的他,在第二天又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家人详细叙说自己的想法以及之前所做的种种调查。老父亲切身感受到了儿子想干事业的信心和决心,父亲说:“我不知道那究竟是做啥的,我也帮不上你太多的忙,但是我支持你拼一把。”
有了家人的支持,他说干就干,没有资金,各方筹措,冷脸相对、冷言冷语,都没能动摇他创业的决心,他终于凑齐了第一笔投资资金。拿着这些来之不易的钱,他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就这样,当时的联营铸造厂成立了。他发扬不怕跑腿、不怕磨嘴、不怕看冷脸的“三不怕”精神,稳扎稳打,以销定进,像蚂蚁啃骨头那样联系着一批又一批业务。聚散砂成高塔,积小流至江海。1994年,王彬成立了今天的赤峰新兴铸造有限责任公司。他觉得身上的担子又重了,为了节省费用,降低成本,他总是深入车间干重活,做焊接,工人调侃他说:“人家大老板都西装笔挺的坐在办公室里喝点小茶,看点文件,你蹲在这里邋里邋遢的像什么话!”他憨厚的笑着说:“我这厂子建起来不容易,现在我肩上这些糠等着换成米,况且亲身下河才能知深浅啊!”日复一日,厂子越来越大,工人越来越多,他又发觉自己在管理方面还欠缺许多,就利用晚上下班的时间,买管理方面的书籍自学,常常看到后半夜,有时候枕着书就睡着了。2010年,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铸造厂的面积从原来的1500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利税10万余元,容纳员工30余人。
看着厂子的发展已初具规模,王彬感慨地说:“现在我肩上的糠换成了米,但我不会忘记帮助过我的人。”2011年初秋,他得知一个曾经借给自己两千块钱启动资金的朋友不幸出了车祸,右腿截肢了。他赶到朋友家中,看着当年意气风发的壮实汉子变成了只能躺在炕上自怜自叹的残疾人,王彬的心里特别难受。尤其当朋友拉着他的手,诉说着对未来生活的担心和恐惧,说到了刚上大一的小儿子,说到了因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才出院三个月的老母亲。临走时,王彬留下了两万块钱,告诉朋友以后只要是他能做的,朋友需要他做的,他都会全力以赴。他没有说过多的话,他懂得如何保护一个男人的尊严。一年后,这个朋友成了王彬厂子里的仓库管理员,他一直兢兢业业的工作,还因为工作出色在第二年涨了工资。王彬对于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都心存感激,他常这样说:“九几年那会儿大家生活都不富裕,启动资金都是亲戚朋友一点点凑给我的,这就是对我的信任,知恩图报,不仅仅只是物质金钱上的回馈,更是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的真诚相待。”
天道酬勤,一种坚定不移的执着、一个党员应有的拼搏、一份将心比心的情感,成就了王彬今天的事业。他无疑获得了世人渴望的成功,但对于成功,他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说:“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在于赚多少钱,那没有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永不止息的奋斗,更在于你能给这个社会留下什么。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我都会一如既往的做下去,为帮助过我的人和我的乡亲们做更多的贡献!”
[责任编辑 黄凌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