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进初冬,地白风寒,我区工业战线却仍是一派火热的生产场景:宏文机电公司院内运输车辆络绎不绝,车间里工人操作设备、捆扎成品、质检出库;盛森硅业一期气相法二氧化硅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有条不紊地操作聚集器、脱酸炉,检查安全生产环节,监测产品质量;大牧场公司的每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运转,机器轰鸣,蒸汽滚滚,员工们正在清洗、改刀、蒸煮、烘烤、包装……
区七届一次人代会以来,我区按照“一产调精、二产调强、三产调优”的思路,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努力搭建非资源型产业发展平台,力促产业多元、产业延伸和产业升级,以此逐步建立起与区位、资源和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并适度超前的产业结构,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经济转型工作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实现了从“一煤独大”到“多业并举”的华丽转身。
定规划绘蓝图——科学决策,启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
依托煤电优势发展壮大的工业经济,奠定了我区在赤峰市的工业大区地位,但也造成了“一煤独大”的产业结构失衡现象。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采,煤炭储量日益减少,我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问题逐步显现。据统计,2011年我区煤炭产量为3107万吨,按照目前开采速度,除平煤集团部分矿井尚能开采20年以上外,大多数地方煤矿将在5至10年内因煤炭资源枯竭而关闭。煤矿关闭必然造成失业人数剧增,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转变单纯依赖煤炭资源生存发展的经济模式,已成为摆在我区面前现实而紧迫的任务。区委、区政府立足当前,放眼长远,审时度势,提出了实施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战略,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2008年,我区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启动了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了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中国投资与技术促进处的专家评审,为我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指明了方向。我区还根据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总体规划,编制了化工、装备制造等多个单项规划,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就此迈出了坚实步伐。2009年,我区进入了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行列,并被自治区政府列入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区,目前正在积极争取列入国家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地区。
为统和全区意志,加快经济转型步伐,我区于2009年9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国际(元宝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共有20多位国内外专家学者和近500名国内外各界代表参加。论坛采取专家作报告、企业家和学者演讲、座谈研讨、现场考察与项目洽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不仅为我区破解经济转型难题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借鉴,更为我区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我区还举办了化工与装备制造产业发展高级研讨会,邀请13位著名专家、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来我区作专题讲座,为我区加快资源转化,延长资源型产业链条,推进非资源型产业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强科技上水平——三化互动,发展非资源型替代产业
推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必须发展非资源型替代产业。2007年以来,我区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努力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跨越发展。
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我区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面推动工业经济由粗放向集约、数量向质量、传统向科技转变,实现新型工业化。一是依托资源而不依赖资源,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优化资源配置,积极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和引进了国电化肥、盛森硅业、牧太生物、大牧场食品、燕京啤酒麦芽、顺风电力、天华机械、伊品生物、华阔铝业、佰思特钢结构等多个引领产业发展、支撑地区经济、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强势企业。二是把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点,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做大做强能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羊绒纺织、木材加工等优势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等战略新兴产业,实现了工业经济多元支撑、有序接替。三是找准与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搞延伸、搞配套,形成以龙头项目和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企业集群和产业集群,努力实现由生产初级产品和半成品向生产终端产品转变,切实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四是注重发挥后发优势,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技术跨越带动产业升级,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工业整体素质和支柱产业的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经过五年的努力奋斗,我区先后引进项目173个,累计完成投资151.8亿元,工业增加值已迈上百亿元台阶。
农业现代化稳步发展。我区遵循“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按照“规模化种养、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工作提速助力。一是做大做强菜、乳、肉优势产业,积极推进种养基地建设,建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目前,我区设施农业面积已达到13万亩;规模化奶牛养殖小区达到了31处,奶牛存栏达到了4.1万头,标准化奶站达到了32个;全区已建成肉牛养殖小区22个,养殖户达1500多户,肉牛饲养量达到了8.8万头;全区肉羊饲养量已达到9万只;全区年出栏500口以上的生猪养殖场达到32个,生猪饲养量达到13.3万口;肉鸡饲养量达到725万只。二是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康绿源、和润农业、大牧场、干哥俩、伊利乳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底,全区销售收入100万元以上的农牧业产业化加工龙头企业达到73家,实现销售收入45亿元,完成增加值9.5亿元,实现利润4.7亿元,实际上缴税金2.1亿元。我区市级以上重点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3家,我区还被认定为国家首批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三是加强以高效节水灌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玉米膜下滴灌任务,截至今年,全区共发展玉米膜下滴灌7.91万亩;推广以选用高产耐密型优良品种、大垄种植、地膜覆盖、机械化精量半精量播种、测土配方施肥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配套农业技术措施,努力提高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产量。
城乡一体化加速形成。我区从区域发展全局出发,按照“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思路,统一规划布局,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加强城镇集中区、工业发展核心区、农畜产品供给区和生态保护区四大功能区建设,积极推进城区与矿区、城镇与农村、工业集中区与农业园区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区域发展整体质量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实施了平庄西城区中心绿地硬化工程、元宝山镇污水处理厂续建工程,开发试验区污水处理厂工程,平庄三水源、开发试验区三水源工程全面开工,平庄内环北路、凌河街等已完成招投标,金山路现已开工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赤锦铁路建设进展顺利,赤朝高速、平庄东出口连接线工程已竣工,赤平线一级路改造工程已完成规划设计,美山线改造及部分通村油路工程正在建设中;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启动了英金河改道工程、老哈河和马架子河防洪工程及部分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各类工业项目区、产业聚集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特色文化旅游区加速发展,成为了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力度高标准——建设园区,搭建经济转型平台
路网整齐、设施完善的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内,总投资100亿元的伊品生物年产50万吨氨基酸系列多糖项目、总投资2.65亿元的天华机械年产10台全液压自动力接力式斗轮挖掘机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2.4亿元的鸿宇年产2.4万吨涡轮增压器生产线建设项目正在热火朝天的建设之中,昭示着试验区辉煌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区坚持集群化、基地化、特色化发展方向,按照“园区建设与工业发展相适应,基础设施与招商引资相配套,园区风貌与城市特色相协调”的原则,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一区五园”高品位工业发展载体,提高园区产业的关联度、集中度和影响力。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我区于2006年启动建设了规划总面积80平方公里的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先后投资9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四横三纵”主干路网,配套了给排水、供热、供电、供气等设施,达到了“七通”(电力、道路、给水、排水、供汽、供热、通讯)标准,建成了园区污水处理厂。此外,我区还先后投资6000多万元规划建设了平庄工业项目集中区、五家工业项目集中区、云杉路工业项目集中区,风水沟工业项目集中区和美丽河工业项目集中区正在做控制性详规,目前,风水沟工业项目集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700万元,美丽河工业项目集中区已完成投资1.2亿元。
在建设工业园区的同时,我区还积极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力图通过园区建设解决劳动力就业,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助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2010年,农业部决定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园落户赤峰和润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园区总占地面积9770亩,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已建成投入使用,育苗中心每年可输出6500至8000万株优质种苗,工程全部建成后,和润公司每年可达到穴盘苗、嫁接苗、组培苗、扦插苗等5亿株生产能力,并可辐射带动种植户就业50余万人。(鞠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