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记者来到我区在美丽河镇新规划建设的元宝山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看到工人们正在进行道路、给排水、供热工程定点放线工作,现场一片繁忙。目前,已有5户平庄项目区搬迁企业、6户新招商引资企业在园区完成了选址。
近年来,我区为促进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育和发展能源、化工、绿色食品和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并规划建设了与其相匹配的工业发展平台。从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平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内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化工、制药等污染企业与食品加工企业交错并存,既严重制约了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也影响到食品安全和环保要求,重新调整产业布局势在必行。6月初,区政府在经过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决定迁出平庄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在美丽河镇重新规划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
发挥传统产业优势 科学合理规划布局
市委、市政府“435422”战略部署提出要把赤峰打造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我区正以实际行动为这一部署架设强力引擎。
我区具有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的传统优势,区内一批特色鲜明、品牌响亮的食品加工企业在全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也是我区发展绿色食品工业的有力支撑。同时,我区距离京津、辽沈等高端消费市场较近,农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的通道正在逐步打通。目前,要求入驻我区的食品企业越来越多,平庄园区从土地、承载能力、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已经很难满足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的需要,因地制宜地科学规划建设一个新的园区平台来承载这一产业的发展,对我区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据了解,新规划的绿色农畜产品园区实行分期建设,一、二期总规划面积4.39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赤朝高速公路与平元一级路合围区域内;三期远景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赤朝高速公路的西侧,新安屯村范围内。园区一期规划为3个加工区,分别是农产品加工区、畜产品加工区和果蔬保鲜加工区;园区二期距赤朝高速出口和平庄城区较近,规划为仓储物流综合服务区。
区园区办主任刘久杰介绍,5年内,该园力争入驻企业35家,完成投资40亿元,实现产值45亿元,完成税收2亿元,拉动就业6000人。
拓展城区发展空间 助推小城镇建设
我区城镇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十二五”末,平庄城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4.2平方公里。目前,平庄城区建成区面积19平方公里。从城区发展空间现状来看,西城区已基本建成,仅有1.28平方公里可利用,城市扩容已面临空间瓶颈,再向西、向南发展都受到铁路等方面因素限制,北部临山,只有东出口区域内拥有土地、交通、环境(向阳北山环境修复)等诸多有利因素,为平庄城区未来发展空间东移提供了较好条件。平庄城区东扩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腾出的土地既能解决平庄城市发展需要,也可为新规划建设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实施平庄项目区企业搬迁也能彻底解决企业与居民存在的矛盾纠纷问题,实现城市发展、企业发展的互惠双赢。
在美丽河镇规划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也将进一步助推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和美丽河小城镇建设步伐。借助园区建设和平元一级路改造,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对镇区部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改善镇容镇貌,并通过产业发展带动人口集聚,不断提高小城镇承载和辐射能力,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企业提档升级 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在美丽河镇规划建设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是平庄项目区现有企业发展壮大、提档升级的需要。目前,平庄项目区可用建设土地不足300亩,面临着新进项目和现有企业扩建扩容项目用地不够的问题。以瑞阳化工为例,企业与贵州开磷集团重组后,与瑞典的帕斯托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企业要建设项目三期,计划新建6个项目,企业现有储备土地158亩,很难满足项目建设需要。同时,瑞阳化工主动搬迁、做大做强的意愿很强,大北农项目全面开工,温氏集团同意易址,对调整产业布局,优化园区功能和迁出平庄项目区现有企业提供了难得机会。
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将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为项目入驻提供良好的条件。区经信局副局长、园区办书记、园区办副主任丁晓宇介绍说,园区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企业搬迁,为加速优化产业整合、推动产业升级和壮大产业规模提供了绝佳机会,企业可以借助这一机遇调机构、抓技改、挖潜力,进一步提升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
从经济运行看,实施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项目建设投资,直接增加了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企业搬迁过程中,我区将本着“因企施策,科学推进,主次分明”的原则,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次序进行有计划、有序分步实施,这样,既能保证新园区建设和旧项目区企业搬迁按进度进行,又能保证工业增加值、税收、企业正常生产等因素基本不受影响。
此外,我区还将着力整合搬迁原有企业、培育优势企业、吸引外来企业、兴办新的企业,积极树立食品工业的优势地位。通过不断壮大产业规模,推进产业向集群、集约化发展,着力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园区打造成继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后我区第二大区域经济增长极,将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成为与新型化工产业、装备制造产业比肩而进、遥相呼应的区域经济支柱产业。
(专刊记者 孙艳军)